德育是一種觸動人的心靈的教育,德育的魅力就在于能觸動人的心靈,能把人性中最美的東西激發出來。真正深入內心,真正觸動人的精神領域的德育過程本身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溝通與融合,而在這種溝通與融合的過程中,教師的引領作用不可替代:必須先有真情實感的教師,才會出現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同理,必須首先有真切感受的教師,才能有真切感受的學生,只有自己首先感動了,才有可能感動或感染學生。為此,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八湖小學要求各科教師寓德育于教學實踐之中。
近年來,該校不論知識的傳授,還是將知識內化受教育者的過程,都要求教育者有很強的專業知識結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德育不僅要求教育者具有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求他們具備一般文化背景性知識以及教育專業知識,比如教育、心理及教育技能等知識。“教師與其他非專業人士的專業區別并非在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上,教師的專業特質在于教師能用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高效率地完成對受教學者的教育。”如何能將日常生活的倫理準則和人際交往規則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不僅樂于這個傳授過程,而且接受這些規范、準則,進而在接受這些規范準則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也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德行也因而在這個過程中開始了成長,這當然離不開具有專業知識結構的教師的努力。學校定期利用空閑時間,結合學習的課程《朱德的扁擔》等組織學生收看《開國大典》、《小英雄王二小》、《孟母三千》等傳統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真實的生活為背景,選擇符合生活真實的道德事件,營造切合實際的道德價值沖突,是內化學生的道德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性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華東師大陸有銓教授認為,“合乎責任的行為不一定是道德的行為,只有出乎責任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所以人文精神的養育,‘以德育人’的關鍵,是要使學生的行為出乎責任,而不是符合責任?!边@里的“出乎”,指的是受教育者不僅已經掌握所學的道德規范、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將所學的知識、規范內化為他思想中的部分。能夠“出乎”責任的人,不僅會有道德的行為,他們還具備了一定的道德理性――對生活的批判、反思與熱愛并行。
所以,令學生知道一些規范和準則也許比讓這些規范和準則改變他們的生活更容易些。而在如何“內化”這些道德知識,如何培養能夠“出乎”責任的人的教學實踐中,開發學生真實的生活資源,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道德事件中產生道德沖突與道德反思,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和探索的選擇。
通訊員:周亞;審稿人:詹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