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無處不可的,于山中可讀書,得其空靈;于海上可讀書,得其遼闊;于花蔭下可讀書,得其馨香;于月夜可讀書,得其靜謐。
----題記
在這個全面加速的社會里,也許唯有靜下心來讀書才能讓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松,唯有靜下心來思考才能讓煩瑣的工作轉化為事業的升華。12月29日中午,西探小學舉辦了以“腹有詩書氣自華 最是書香能致遠”為主題的讀書沙龍活動。
本期推薦書目《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推薦人李璐璐。
推薦理由: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本書內容是十二封作者旅歐期間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志社登載過的信,后來輯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誰就是受信人,誰都應該讀一讀這十二封信。
因為平時上下班路途比較遠,來回要近三個小時,所以我養成了用微信讀書聽書的習慣,上一本書剛聽完,在等紅綠燈的時候微信讀書給我推送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看了作者,感覺熟悉,就開始播放。聽了第一節就讓我很受感動,因為語言的親切就像一位智慧導師的叮囑,讓人溫暖,讓人思考。因為聽了這本書,所以特意在網上搜索了朱光潛這位作者,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說他是一位美學家,其實聽了他的文字便可知,簡短有力,親切富有美感。
第一節,便是談讀書。在對讀書的選擇上,作者讓青年多讀有價值的書,尤其是國學經典著作,因為社會上有種非新書不讀的怪風氣,而有價值的經典的書讀的人就少了。“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在讀書的年齡上,他也有自己的總結,比如:“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實踐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關于讀書的方法,他也是詳細的列舉了兩點:“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我最怕和專門的書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談話,他三句話就不離本行。談到本行以外,旁人所以為興味盎然的事物,他聽之則麻木不能感覺”,這句話我在結交朋友的時候常常想起,也同時會勉勵自己不要做個無趣的人。這段話還讓我想起了曾經培訓時一位老師講的話,他說學音樂的人不要總和自己專業的人在一起。這點我也很認同,因為經常會被困在狹隘的專業里,反而不能抽身看看自己的專業在社會中的走向,也不能客觀評價這些作品是否真的被大眾接受。
書中還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比方打網球,你在中學時歡喜打,你到老都歡喜打。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后來要發愿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這段話我深有體會,我是一位音樂老師,在小的時候,我們便學習了一門樂器,因為日復一日的練習,經常比賽、表演,所以慢慢產生了興趣,音樂便融入了我的生活,直到音樂成為了我的職業,我覺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看到很多成人在長大后突然想起學鋼琴,即便很刻苦的練習,還是很難達到一定的造詣。所以趁年少培養一二興趣真的十分重要,不是為了在舞臺大放異彩,只是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仿佛就是人生的指南,突然讓我有了靈魂深處的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先生對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誠關懷。每一封信都旁征博引,闡發深切,閃現著理性的光芒。相信讀完此書,你在人生路途上會“有些力量”。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凈,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