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兒童”正是用大愛與大智慧筑高兒童立場,瞭望兒童的未來,續寫兒童與“長大的兒童”這世界上最動人的故事。上學期,北辰小學的新教師讀《兒童立場》,進行了第一次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暢談了自己對“兒童立場”的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都紛紛提議要在寒假期間再閱讀一遍,進一步感悟成尚榮先生的高尚的思想。2021年2月23日,北辰小學的新教師在牛年新學期的第二天,第二次對《兒童立場》進行了思維的碰撞。
王瑩瑩:站在兒童的立場看問題對教學工作來說就是要“以生為本”展開教學。我們平時在備課、寫教學設計時,都要秉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從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將課堂有效的時間利用在處理“疑難問題、幫扶學困生”的這個刀刃上。只有這樣,不斷的前行,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并逐步養成創新的意識!
王旋:不要去過分干預孩子的生長,不以自己的思想和世界的期望去“打造孩子、塑造孩子”!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就讓孩子自己去肆意生長,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在星空下找到他自己的道路,引領他向著明亮那方前進,帶著孩子見識浩渺的星空,領略他注目良久的繁星。
趙璇: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而富有個性的,并不斷動態變化著,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走近他們,用心品讀,細心發現,看見孩子的興趣、需要,同時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支持、去助推,去幫助他們建構屬于自我意義上的經驗。正是這樣靠近孩子的發現,讓我站在“兒童中央”,找尋到她的“發光點”,用切合孩子興趣的方式與他的一日生活相關聯,支持他們的自由探索、快樂表達,讓他們在這樣的體驗中獲取更好的生長!
董媛媛:從兒童的角度看問題,從兒童的立場出發,以兒童的健康快樂為教育的立足點,就是兒童立場,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場。盡管每位教師的職業相同,但是我們的專業成長之路卻不盡相同,我們從每天的都在發生著的教育事件中獲得的經驗也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我們怎樣去實踐教育行為,都應當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和善于觀察的眼睛,保持一切從兒童成長利益出發的教育立場,走進兒童中去,去發現兒童,然后再引導兒童,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學的成長,這才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現代教育。
朱雅麗:兒童的的感知本能是極其珍貴的,所以對于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充滿可能性,保護他們的感知本能。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意識,開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活動。作為老師,我們則應該用愛心耐心責任心幫助兒童發展,去發掘他們發展的可能,給予他們可能性發展的支持和鼓勵。因為重視兒童的“可能性”發展,才會給予兒童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從而更好的開發創造性思維,使得兒童有更多創造性的發明和發現。
汪慧:成老師在書中提到“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保護學生創造的天性,豐富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還應善意地保護學生惡作劇那樣‘可愛的錯誤’。”語文課就是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及學生閱讀能力。語文課需要教師設計生動活潑適用于兒童的教學環節:豐富多樣,有探究的價值,有讓學生表達表演的欲望,激發學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學生的學習狀態被激發,不需老師在后面追趕,學生己主動參與學習中。
王娜娜:我發現《兒童立場》不僅僅是讓我們在兒童的立場去看問題,去思考教學,這本書更是傳遞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我們必須重生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教師要有童眼、童心,想要做好教育事業,必須學會做一位小孩,同所有小孩一起,站在兒童的中央,以兒童的思維和體驗來詩畫、優化我們的教育行為。了解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兒童的世界發現兒童潛在的天賦,然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掌握如何做,往往比知道應該做什么,更重要。
張雪揚:讓我感悟最深的是關于作文發生的地方這一段落,段落開始提出了一個疑問:“對兒童來說,最好的課堂在哪里?最好的教材是什么?”隨后又說到,你有著好好的兩只眼睛,應該用這眼睛去看世界。你又有著好好的心,應該用這去思考。要往前走,但不能只管低頭自己前行,要留心一起走的人,要注意從對面走來的人,要顧到路旁的田野和森林,要遠望在地平線那方的山。路上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活教材。
于婉晴:我們的工作對象是班中的全體學生,根本任務是教育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全面而公正的。一般說來,我們愛優秀生并不難,而要真正熱愛后進生就不容易了。這部分學生不成熟,常常不能按要求去做,行為習慣較差,在班級管理中,經常有這樣、那樣的扣分現象。事實上,“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優秀生不可能毫無不足之處,后進生也不會是一無是處。后進生也有自尊心,他們往往十分敏感,存在著戒備心理,一旦發現有人看不起他們,就會產生敵意。因而,我們我們更應滿腔熱情地關心熱愛后進生,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以此為起點,逐步將后進轉化為先進。促使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他們的發展、變化,對班級的變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珂:同樣都是成長,不同的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他們的個性、智力、認知、經驗、心理等不同特點造就了每個孩子在同一發展階段上的不同,使有的孩子發展的快些,早早地鋒芒畢露;有的孩子發展得慢些,可能屬于大器晚成。在小學階段不顯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學可能一躍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像運動員長跑,起點晚了的不一定到終點也晚,終點接近勝利的也許起點并不早。成長過程中只有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快與慢。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有準備的環境,做適當的引導,剩下的,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自己,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葛霄:成尚榮老師一直在追趕追尋。他追趕青春的步伐,追趕童心,追趕時代的潮流。我對追趕童心的理解就是老師要永遠保持一種學生的狀態,我理解的學生狀態就是不拒絕新鮮事物,不放棄熱情,保持對世界基本的信心和期待。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保持學生狀態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活到老,學到老。隨著知識和閱歷的逐漸增多,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無知,未知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所以老師必須要保持一種學生狀態,要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心。要永遠保持一顆童心,一顆赤子之心,永遠像孩子一樣,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
付倩玉:我們的教育常常只用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因為這樣的標準具有可測性。如果教育只圍繞現實性,那歸根結底是與教育的規律是互相違背的。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中,學生處在壓迫,焦慮和緊張之中,可能性便會漸漸消失。關注學生的可能性,并非忽視學生的現實性。成老師這樣談到:“立足學生的現實性是基礎,否則教育會變得虛空以致虛無起來,不僅家長與社會不認同,教師也無法操作。教師要從現實性中去尋找學生發展的可能性。”當教師只關注現實,勢必對教育生出失望、憤怒之情,然而教育本身是具有長久性的,教師也唯有用未來的目光審視當下,方能生出教育的期望,才能使教師的耐心有根有基。
高陽:要想成為兒童,站在兒童的中央,不妨多蹲下來和他們說說話,坐下來找找你的發現。遇到學生的失誤和冒失,把自己當做孩子,找找行為背后的原因。不要總以為自己也有過童年,似乎只要回憶下往事,就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正是因為帶著這樣的心態,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其實永遠站在了自己的立場和視角,很少換位思考。請記住,把自己當做孩子,保持冷靜,控制情緒,放寬心。
張校長在百忙之中也全程參與了讀書交流活動,指出:從青年教師的兩次讀書交流中,看到了青年教師的蛻變。同時指出,要學會多種方法讀書,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和記錄。讓讀書改變教育教學,改變教育生活和教育本質。孟主任主持并對活動進行了總結:新教師要用“兒童立場”,學會“溝通”,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改變自己的氣質、豐盈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