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實驗小學(xué)本周的弘毅書院由趙阿蘭老師帶領(lǐng)全體老師重新學(xué)習(xí)了四點底。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趙老師糾正了對四字底錯誤的理解,并提出《康熙字典》中關(guān)于四點底的注釋:凡四點在下者俱屬火部,猶水之從 也;在古人所寫的漢字中,上述幾個的字底部分也都是“火”。帶我們一起了解四點底實際上是由“火”演變而來的,演變的過程中,“火”的左右兩個點依然如故,中部的撇和捺則漸漸縮短,直至變成了點畫,形成了今天楷書中四點底的模樣。
趙阿蘭老師用細致的ppt動畫為我們演示了火字底演變成了四點底的過程,讓我們具體形象的感受它的形態(tài)是如何變得更加扁闊,猶如一葉小舟穩(wěn)穩(wěn)地托住上面的部件,對于上面的部件而言,四點底便成了其足底的世界,而這片世界也是精彩無限的。同時趙老師還提出了具體的教學(xué)方法,提出在帶領(lǐng)學(xué)生領(lǐng)略這份精彩時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不均之勻
四點底由四個點畫組成,這四個點畫之間的距離應(yīng)該大致相等,給人一種勻稱之美;如果四點間的距離忽大忽小,忽遠忽近,只會給人帶來雜亂之感。這里的距離相等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相等,這樣的要求是無法達到的,同時,竭盡全力地追求絕對等距反而會讓四點底少了一些活潑。
二、寓平于斜
四點底中的四個點畫橫向排列,位于漢字底部,猶如一幢建筑的根基,又像我們足底站立的大地,必然要平整穩(wěn)固,才能托住其上方的一切,也才能讓上面的部件站得踏實,立得挺拔。如果把四點底的四個點畫狀如算子式的水平化排列,雖然可以獲得平正穩(wěn)固之感,但是毫無美感。
三、活變生姿
朗誦講究抑揚頓挫,園林講究曲徑通幽,小說講究波瀾起伏,繪畫講究輕描淡寫。書法亦是如此,變化是獲得靈動的好方法,古人寫捺講究一波三折,元代的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又言:“三過筆中又有三過,如水波之起伏”,以此極力強調(diào)漢字書寫要追求變化。書寫四點底時,要正確把握四個點畫的大小,做到大小有別,形態(tài)各異。
四、上下相協(xié)
作為字底,四點底承載著其上方的部件,同時,其本身也作為一個部件,和其它部件共同構(gòu)成整個漢字。因此,書寫四點底時,首先要注意其寬度和高度,以恰到好處的完成承載的任務(wù)。一般來說,四點底要比上方部件的主體部分稍寬一些。
在趙老師的描述里,四字底變成了其上方部件腳下的世界。最后趙老師啟發(fā)我們,在生活中,少有人關(guān)注腳下,腳下的世界也往往平淡無奇,在日常的教學(xué)中,只要我們用心感悟,課堂的世界一樣可以精彩無限。
圖文:耿雪姣
編輯:吳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