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能帶給人智慧,啟迪人成長。作為教師,想要讀好一本書,讀懂一本書,不僅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更要深度思考,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近期,中山外國語實驗學校數學組的老師們閱讀了張奠宙教授的《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一書,在交流會上,老師們結合教學實際,分享了自己的收獲與心得。
分享收獲
高媛老師:
備課之一就是要備教材。那么該如何處理教材呢?張奠宙教授在書中指出“教材處理應該追本溯源,還其自然”。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時要關注教材的前沿后續,在組織活動時要進行結構化思考。只有進行逐層深入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思考才能循序漸進,最終理解概念的本質。歸根到底,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才是我們站穩課堂的初心。
金文婷老師:
張奠宙教授在書中提到:“數學概念之間需要融會貫通”,我的理解是我們讀教材時,既要正確把握教材中每個知識塊的編排特點以及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教材讀“厚”;也要深刻領會教材的整體內容結構和編排脈絡,把教材讀“薄”。只有關注知識的脈絡與學生經驗的聯結,有效學習才能發生。
唐佳琨老師:
數學知識應該是有生命力的,這種生命力不應該只存活于一節課堂之中、一次練習之中,而是要讓知識延續到學生自己的生活中。像書中說的,教學應該是淺而不錯、分而不碎,著眼于素質的養成,對于知識的學習應該整體著眼,系統構建。中山的孩子們是幸福的,學校給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從日常的課堂到社團課程再到跨界課程,孩子們一步步地感受到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原來是這么密切,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原來如此之大。
劉薇老師:
我們之前的數學學習更多的是停留在書本上,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當我們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以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哪怕是復雜難懂的數學道理,學生學習起來也是興趣盎然。因為只有當學生理解了知識本質,看到了數學背后的道理,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學習才會變得更有意思、更有意義。
王雙老師: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關注到:同樣的一個問題,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表達的很好,做的很好,但是換種情境,換種說法,孩子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就明白了:我們的教學應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和興趣出發,設計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的享受課堂,喜愛數學。
聶靜老師: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對練習作業的布置也有新的思考。尤其在閱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們將目光轉向了:怎樣設計作業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發展孩子的思維?有了這樣的問題引領,我們設計了特色作業“畫數學”,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在孩子們的畫筆下,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更富有童真。數量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富有童趣的故事。
交流感悟
臺上的6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引起了許多的共鳴,臺下的老師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感悟。
郝薇薇老師:
我們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要準確,要系統地認識知識點,也要了解初中高中的教材,這樣才能準確定義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其次,小學數學教學還要浸潤數學文化,比如指南針、日晷、算盤的起源等,讓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認同感。
周楠老師:
數學教學,尤其是概念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必須掌握數學概念的本質。聽完金文婷主任的分享,我認識到:讓學生理解概念的最佳途徑就是設計好每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理解概念。
中山數學組的老師們從問題入手,在書中找尋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所謂“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帶著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獲,老師們將繼續前行,將理論化為實踐,做到入心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