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晚辦公時間,銅山區長安路小學“長安書苑”讀書團隊全體成員,共同舉辦第二十三次讀書分享活動,由美術教師周穎川匯報。
周老師分享的書籍是,趙冬梅教授的《大宋之變》。
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馬光離世,二十四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洞笏沃儭芬运抉R光的后半生為線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壇風云,深入濮議之爭、王安石變法、司馬相業等歷史細節,以人物為經,以事件為緯,充分展現韓琦、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文人政治家在歷史大變局中的抗爭與博弈,再現共治時代末期知識分子的榮光與屈辱。以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典雅流暢的語言,探究大宋之變的錯綜因果和歷史真相,揭示朝代興衰、帝國統治的深層根源。
英宗委屈糾結即位。神宗為父和血統“正名”的責任,必欲“大有為”,王安石與神宗變本加厲,“一道德”“同風俗”,斥“異見”“人言”為“流俗”,棄祖宗之法。哲宗即位,太皇太后理政,要司馬光還朝主政,更化調整,但缺乏通盤考慮,無隊伍、無手段、無能力、無經驗,空懷一腔熱血,司馬光骨子里尊重體制,缺乏像王安石那樣的魄力,以皎皎之身投諸滾滾逐流,徒留一曲失敗的英雄悲歌。
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政治的逆轉。當然,這一切不能只歸于王安石,逆轉的根源在英宗朝就已經埋下。王安石變法改變了北宋朝廷國家的政策傾向,新法推行人員的違規操作對當地社會造成的損害,王安石的態度基本上是置之不理,只問其“實利”多少,“功狀”如何。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之說。那還有什么是可以約束皇帝的呢?皇權被從無形的籠子里放出來,北宋政治從寬容走向了專制。最后,以逐利為目的的政策傾向,斤斤計較的賞格罰條,過度依靠法度、忽略道德,抹殺官員個人能動性的用人方針,培養出工具性極其突出的“新官僚”,他們服從、高效、無心肝,只關心上之所欲,不關心下之所苦。
作為“文字”的生產者,主要消費者和“文字”意義的闡釋者。宋間的土大天了解并重視“文字”的功能,“文字”是他們抒發發情感、表達品想、謀取功名、干預現實的工具,“文字”還是士大夫之間政治斗爭的武器和戰場。《神宗實錄》多次修改,原本清楚的墨跡像是大戰后尸橫遍野的戰場,讓我們清晰感知到“文字”中的刀光劍影。我們所接收和使用的,就是這樣一批帶有強烈意圖的“文字”,我們試圖穿透“字面”去努力接近真實。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有關注歷史的人,都是真正的聰明人,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有一顆謙卑的心。他們會常常停下來回頭看,總結自己走過的路。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現,歷史機遇與個人命運之間的互動。他們從個人經歷當中,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過去的重要性。
精彩的分享引發了大家熱烈的交流。
欽秋主任談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歷史不僅僅是用來讀,認識它,使人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養成有效的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判斷能力和對價值的認知能力,讓人從歷史中,看到更遠的未來。
尚露露主任認為多讀歷史,方知興替。尚主任向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把歷史變成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劉歡老師結合自己讀書時學習歷史的經驗向大家分享。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高,學生佩服老師,才能認真學習老師所教的知識。劉老師讀書時歷史成績優異,很大部分源于被當時歷史老師的人格魅力吸引,所以非常樂意學習歷史,能夠從中體驗到樂趣,容易獲得成就感。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的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魏永校長講到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是聰明人的做法。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向外尋求幫助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并非每每能獲得答案,這時候,向內求索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力量來源于書籍,來源于歷史。歷史可以開闊眼界,可以提高格局,豐盈我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