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今又重陽。
10月12日,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九九重陽節(jié)來臨之際,徐州市銅山區(qū)清華中學邀請徐州籍著名軍旅作家葉文藝和銅山日報原新聞部主任、“戈公振新聞獎”獲得者張震峰等作家記者走進校園,和學校遠帆文學社的學生們交流文學藝術、研討校園文化。葉文藝老先生被聘為淸華中學遠帆文學社的名譽社長,張震峰先生被聘為文學社的導師。
重視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是該校特色教育之一。被孩子們津津樂道的清華中學《遠帆報》,是銅山區(qū)幾十所中學教育里,為數(shù)不多的一張校報。它依托著自己的陣地——遠帆文學社,自2005年創(chuàng)刊一來,已經(jīng)有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如十六歲的花季,如今迎來了她的新氣象和新天地。
在校領導陪同下,與會人員興致勃勃地參觀著清華中學的圖書館、教工閱覽室、校文學社編輯部;考察了文學社校外活動基地城市書房;該校特級教師經(jīng)志芹校長,娓娓講述了學校教學改革和文學社團開展情況。大家座談討論了關于新形勢下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建議和舉措。
轉(zhuǎn)眼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與該校文學愛者見面的時間到了。葉文藝、張震峰兩位老前輩,被一群文學愛好者團團圍住,他們就象一群待哺的雛燕,睜著明亮、求知的眼睛,充滿了期待和渴望。
別看這些孩子們都是初中生,他們的文學天賦已嶄露頭角,校刊《遠帆報》就是這些孩子們親手打理的。一篇篇文章雖然略顯稚嫩,但他們的根基已深深地扎在了校園文化的沃土之中。《遠帆報》既是他們成長的搖籃、又是他們成為文學家的實驗田。在該校全體語文老師、校外導師們的不懈耕耘和雕琢磨礪下,他們正在悄悄地長成懷揣文學夢的大樹。
88歲的軍旅作家葉文藝給孩子們講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他以曾經(jīng)作為中、小學教材的《海螺渡》的創(chuàng)作過程,向孩子們介紹說:要寫出好的文章,必須深入生活,用敏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和事,文章才能鮮活、接地氣。他希望同學們要多讀書,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學習寫作方法。不歷盡滄桑,就沒有云淡風輕;不經(jīng)過跋山涉水,就沒有柳暗花明。
86歲的張震峰老師,是位與新聞媒體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報人。也諄諄教導孩子們:文學創(chuàng)作與新聞報道是有嚴格區(qū)別的。他說:文學創(chuàng)作如小說、散文、詩歌等,可以天馬行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怎么寫都可以。但文學的取材,仍然與生活密不可分。文藝來源于生活,服務于大眾,不能與社會脫鉤,更不能與群眾脫鉤,否則你所寫的文章,詞澡再華麗也沒有生命力。張先生希望同學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練習寫一寫新聞報道。
孫培棠老師,也給同學們介紹了自己采寫新聞稿件的心得體會,舉例介紹了自己采寫的經(jīng)驗。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晚自習的時間到了,同學們戀戀不舍的與作家記者們告別,回到教室上課去了。
一場別開生面的老的傳承,少的接力的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圓滿結束。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我們期待著,也堅信著!
文: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