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征最像農業和林業。”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難免著急、焦慮、浮躁。我們沒有足夠地耐心等待一朵花兒慢慢綻放、一粒谷子緩緩抽穗。我們巴不得一棵小樹苗明天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我們被比作“園丁”卻沒有園丁的耐心與安詳,我們喊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卻做著竭澤而漁、毀林開荒的傻事。工業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模式,商業的浮躁與喧嘩在教育中卻四處可見,充斥耳目。教育何時能夠真正“慢”下來?
2021年10月25日,在漢王鎮劉莊小學墨淵閣書友會分享中,胡慧婷老師為大家推薦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書中給了我們老師完美的解釋。
“教師和學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與人的關系。”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從心底認同這一“常識”,或許,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便都能夠消失了。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如果能夠看到教室里滿滿坐著的是一個個比我們年幼的人、需要我們幫助與指引的人,那么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則可能少一些聲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頤指氣使,多一些春風化雨。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作為人的學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應對生活的常識,為學生補給終身發展的動力,而不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績與分數。
“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有的老師為了0.5分的成績,能夠當著學生地面與人爭吵。有的老師為了“提高”自己任教學科的成績,“叮囑”學生“互相幫助”甚至親自給學生遞答案。的確有的老師為了他看重的東西,連自尊與人格也丟掉了,而且還是當著學生的面兒丟的。即使他做足了裝飾、遮掩的工作,但學生還是能夠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與小氣量。這樣的老師教育出的學生,難免沾染上相似的氣質,也變得斤斤計較,不夠大氣。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的那一桶水里,不僅應該裝著知識點和應試技巧,還得有面朝大海的氣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
當我讀到這里時,深深感到自責與羞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學生識字、寫字還用得上多少功夫?即使我們能夠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糊弄得了小學生和學生家長,也能用遙遙領先的教學成績蒙混得了同事和領導,但是我們沒法欺騙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多長時間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了?講過無數次的同一篇課文,有些許長進之處嗎?較之于幾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齡和皺紋的增長,還剩下什么?這些問題,只有自己能夠作答。當“終身學習”淪為一個熟悉的名詞而不是具體的行動,我們對著年幼單純的孩子講“好好學習”時,會不會感到臉紅?當我們真正成為了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學生學習的人時,“以身作則”被我們置于何地?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能夠拜讀《致青年教師》,實數有幸。吳非老師對詩意人生的追求,對師者尊嚴的維護,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無不令人動容。讀完整本書后的心情并不輕松,也不愉悅,更沒有“完成任務”后的灑脫。相反,心中仿佛隱隱有一股力量在壓制著自己,沉甸甸的。這股力量敦促著我,讓我開始反思:那些關于教育的常識,我留心發現過嗎,深入思考過嗎,努力維護過嗎?
——或者簡言之,我是有常識的教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