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擋不住老師們讀書的熱情。張集實驗小學“弘毅書院”讀書分享系列活動,本期活動由學校青年教師張寧為大家帶來陶行知先生的《人才、大才和天才》好書分享。
讀書心得: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教育子女的文化心理總結。我們在“喜得貴子”、“喜得千金”之后,總是希望子女能夠“成龍”、“成鳳”。這種意識,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民族記憶中。這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崇尚才華的文化性格。八斗之才、才貌雙全、才氣過人等等成語就是這種性格反映。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我們期望著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成龍”、“成鳳”的卻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孩子沒能成為天才。
問題的原因可能有百種千種,其中之一我想是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理解往往偏于“成龍”、“成鳳”的結果,卻常常忽視了“望”。后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為首的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一系列研究,實驗證明,學生的發展與老師對其期望成正比關系。期望效應告訴我們,期望對于孩子的成才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聽到“我想成為工程師”、“我想成為鋼琴家”、“我想做一名畫家”……我們的應對方式通常是對孩子表示贊賞,之后就不了了之。這樣的做法表面看來我們是在肯定孩子的成才夢,其實在內心的潛意識里就沒有相信孩子會成為那樣的人。
堅守信念,懷揣夢想:陶行知先生教育的孩子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卻保持著一份純貞的夢想。他們有的愛演戲、有的善唱歌、有的喜愛科研、有的樂于寫作。這些鮮活的夢想,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拿出自己全部的信心來給予肯定。陶行知先生是這么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陶行知先生也正是堅守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的信念。這種信念,成為陶行知先生開展培養人才教育的不竭動力,也是孩子們堅持自己夢想的指明燈。
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陶行知培養人才有其獨特的方法。他根據孩子們的愛好,進行分組教學。音樂組的孩子非但善彈奏、能演唱、會作曲,還能經常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劇院去舉行音樂會;戲劇組、舞蹈組的孩子,非但能演戲、跳舞,而且還能自編、自導、自演,用精彩的戲劇與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勢;繪畫組的孩子們竟能在重慶城市里舉辦兒童抗敵畫展。經過了一二年的學習和訓練,孩子們的才華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天才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我們在期待花兒開放的時光里,請呵護好它們。期待只是遠觀夢想的精彩,呵護才是圖繪夢想的色彩。
個人簡介:
張寧,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現任一年級體育和二年級美術老師,希望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