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四年級語文組開展了“人人一節課”的活動,這次活動猶如一塊美好的磁鐵,將老師們聚在一起,讓老師們在教學中互相學習,一同經歷著、感受著、成長著、愉悅著。為了更好地相互學習、友好切磋,四年級語文老師規劃好每一節課,制定了完善的上課計劃。
一、《爬天都峰》中見“風景”
11月5日,四2班的王靈芝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是《爬天都峰》。本課從內容重點來看寫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天都峰的特點,寫小妹妹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再從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現不怕困難的精神,而是要說明應該善于從別人的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王老師很好地抓住的文本思想,將自己的見解融入于課堂之中。并據此在“思考練習”中設計了兩個重要問題:第一,課文如何寫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二,我們爬上天都峰以后,為什么要互相道謝?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重點和思路。
二、復習之中見“真章”
11月9日,四5班的時澤如老師上了一節語文復習課。在本課的復習教學中,時老師注重了知識的落實,在詞語基礎扎實上下了功夫,進行了拓展,并設計了合理的練習形式,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在“關聯詞語”的練習中,她設計了讓學生根據不同語境造句的環節,讓學生得以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同時,在復習的授課中,時老師通過語段講解,讓他們理解詞語的意思,背誦默寫起來也就容易多了。課中比較多的照顧到學困生的接受能力,多讓學困生試著造句,加深孩子們的理解能力。
三、《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識“小古文”
11月12日,四4班的白楊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小古文”課,開頭從解釋課題導入,尤其對易錯字“戎”字,以及”取“的意思做了講解,循循善誘,引入課文。其中尤為突出的優勢就是白老師抓準了語文教學中的”讀“,注重把握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感,有齊讀,有個人讀,再借助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得以更好的進一步感受文章特點。并在主題教學中關注到了文章的升華,引導學生做一個善于動腦、聰明機智、冷靜思考的孩子。
四、《牛和鵝》中看”童趣“
11月8日和11月15日,四3班的趙書雨老師和四6班的李秋忱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生動有趣的《牛和鵝》。
《牛和鵝》是第六單元“成長故事”人文主題下的首篇文章,與其它課文呈現形式不同的是本課呈現了學習伙伴的批注,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正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落實“通過“”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趙書雨老師的這堂課從整體感知、學習批注、遷移運用批注三方面,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整堂課的訓練中,將學習批注閱讀的方法貫穿其中,使學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發展。
李秋忱老師上課的內容是《牛和鵝》的第一課時,李老師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字詞學法的指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字是音形意的綜合,根據詞語的意思去辨別多音字的讀音,還要回到文本中去,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詞語。讀書方法的指導,抓住關鍵句子詞語,“橫看”“豎看”“整體看”。讓學生在理解中、朗讀中品味。文章內容的指導。先讓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接著讓學生找出文中的批注,通過李老師的引導,和學生一起概括出做批注的角度。學以致用,最后讓學生自己從不同角度給文章作批注。
五、《麻雀》中學寫作技巧
11月16日和11月17日,四7班楊貴斌老師和四1班紀舒樾老師分別進行了一節關于《麻雀》這節課的教學。
《麻雀》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當我們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時候,楊貴斌老師發現“親子之情、動物及人間的親情與愛”才是本文一個最光輝的亮點。但是,這并不是作者明確地寫出來,明白地告訴我們的。為此,楊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產生疑問又在讀中解決問題。并臨時加入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想想老麻雀“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還能換什么詞?讓學生在思維的擴展中,進行說話練習。
紀舒樾老師把重點放在了課文內容與本單元語文要素相結合,讓學生在明白課文主題母愛的偉大力量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向作者學習把一件事情寫清楚,寫出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抓住特點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分享出來,就可以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讓人身臨其境。
六、古詩文中品古韻
11月18日,四8班的楊文清老師帶大家走進了古詩的世界。在這三首古詩的教學中,楊老師明確了這樣一點,即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她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究,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經過訓練后,基本上能自己結合工具書,完成對詩意的理解。在教學中,楊老師進一步加強了對詩歌的評析,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
一年好景橘黃是時,在這個色彩繽紛的季節里,四年級語文教師們充分落實了課堂習慣,構建了師生和樂課堂,切實的在互幫互助的“人人一節課”平臺相互學習、相互進步。愿教師們以此為新起點,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再進一步!
攝影:四年級全體語文教師
撰稿:四年級全體語文教師
編輯:楊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