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師說心語”系列讀書活動第六十二場讀書分享于11月22日在學校報告廳開展。本次讀書活動由望舒小筑讀書團隊成員郄亞男老師分享。郄老師分享的書目是卡羅·德偉克教授的《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本次讀書分享的主題是“相信學生自身成長的力量,讓教育充滿無限可能”。
你相信學生有自身成長的力量嗎?你相信教育的可能性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了不起的人嗎?如果你不能給出答案,那么請讀一下卡羅·德偉克教授的《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
《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匯集了作者30余年自我理論研究之精華,提出了真正實現個體自身價值的核心因素,并給出了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
郄老師從三個方面分享了其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在教育學生方面獲得的思想啟迪。1.個體持有的智力理論決定了其努力的意義。在不同的智力理論框架下,努力的意義是不同的。在智力實體論者看來,失敗意味著智力不足,而努力是用來評估智力,代表著不夠聰明;相反地,智力增長論者認為失敗是不斷嘗試的信號,努力可以激發并促使人們發揮自身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傳達的是這樣的理念:失敗并不可怕也不可恥,當一個人付出全力,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解決問題時就算不成功也是最棒的。就算擅長某些事情,也是需要努力的,因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要教導學生要取得有意義的成功,是必須要付出努力的。
2.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針對過程、努力、策略上的反饋。我們大部分小學老師看中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人格成長方面的引導。舉例來說,我們的老師經常會告訴孩子們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卻忘了告訴孩子們他要如何去做。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老師不要給學生封閉式的選擇,如要么做要么不做,或該不該做,而是要告訴學生他應該這么做,不會做會產生什么后果,做了會有哪些效果或好處。通過這樣的教育,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
3.給予學生恰當的表揚和適當的批評。通過對本書的學習,你會發現對于學生來說決定他行為改變的關鍵并不是教育贊賞和批評的頻率,而是被接受贊賞和批評的方式和緣由。對于學生來說,教師不恰當的表揚會產生不良的后果。當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時如果我們表揚他成功這一結果或他取得成功的整個行為,那么他就會害怕失敗。但如果我們關注的表揚的是他為取得成功而獲得的努力,那么他就不會害怕失敗,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是失敗了,他也不會氣餒,反而會激發他要更加努力的斗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越挫越勇,屢敗屢戰,當他最終成功后他會明白努力的意義有多么重要。而教育批評也是如此,當老師在批評學生的行為或他整個人的時候,學生會陷入深深的無助和自我懷疑,但當老師給出的批評是針對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會讓學生感受到錯的不是他而是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會促使他嘗試換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養成到改變方法來獲得成功的思維模式,而非體驗因為失敗而導致的簡單粗暴的責備。
我們的學生是具有無限潛能的人,是正在發展中的個體,教師們要相信他們有自身發展的力量,要相信教育的無限可能。作為教師要樹立終身發展的學習觀和不斷增長的智力理論,我們要引導學生堅持什么樣的信念才能讓其以最佳的方式去解決他們在各個發展階段所遇到的難題,并且幫助他們一往無前、勇于嘗試、堅持不懈、無所畏懼地創造自身動態發展、與眾不同且完整豐腴的人生。
個人簡介:
郄亞男,2018年研究生畢業于江蘇師范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現擔任新區實驗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負責學校保健室和校紅十字會工作,被被評為銅山區“十佳通訊員”、銅山區衛生先進工作者。
2021年《微笑面對挫折》獲江蘇省第十五屆“藍天杯”教學設計評選二等獎,連續兩年獲徐州市中小學“科研杯”論文三等獎、銅山區心理健康優質課二等獎和心理健康教案評選一等獎;2020年獲銅山區2019年暑期教師閱讀征文一等獎、銅山區教師“讀書人大賽”一等獎、銅山區“2019年,我的閱讀報告”征文二等獎;2020年主持徐州市個人小課題《運用繪畫心理輔導提升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撰寫的課題論文獲銅山區優秀課題研究論文二等獎,2021年10月順利結題。
讀書格言: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
教育箴言: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相信學生自身成長的力量,讓教育充滿無限可能。
撰稿:郄亞男
攝影:李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