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則愚,研而不教則虛”,教乃是研之基礎,研乃是教之利器。我校為了進一步做實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開展了“人人一節課”活動。借此東風,科學組的每位教師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深研教材、下水實驗、改良實驗材料,教學時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帶領孩子感受科學的魅力,努力讓每節科學課成為孩子們探究世界的一扇窗。
郝校長執教的六年級《靈活巧妙的剪刀》這一課,首先直入主題 ,郝校長先出示了不同類型的剪刀的圖片,并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剪刀的用途是什么?他們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然后是兩個探究環節“觀察這些不同類型的剪刀”、“用這些不同類型的剪刀剪紙和布料”和三個研討問題。整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主線清晰。能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緊密聯系,讓學生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存在科學。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重視與學生的平等交流,課堂氣氛活躍融洽,幾乎人人參與探究。
任延妍老師執教的四年級《讓小車運動起來》一課,以闖關游戲串連了整堂課,充滿樂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四個挑戰關卡設計的十分合理巧妙,從“想辦法讓小車運動起來”到“利用墊圈、繩子、回形針讓小車運動起來”再到“探究讓小車剛剛好運動起來的墊圈數”最后到“探究小車快慢與拉力大小的關系”,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查指導學生思考探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朱艷梅老師執教的是五年級《用水計量時間》一課,由談話引入讓學生感受到燃香、日晷計時的原因是具有等時性,但受外界影響較大,于是人們發明了水鐘,“水流具有等時性嗎”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入接下來的探究。整節課讓學生親歷兩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活動“從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用時多少”連測三次,為第二個探究“從2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的用時”打下良好基礎。第二個活動先預測再討論怎么做,對學生思維的遷移和深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最后分析實驗數據,對學生思維進行深度挖掘。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里體現的淋淋盡致。
徐靜涵老師執教的是五年級《用水計量時間》這一課,老師先做了一個水鐘計時的演示實驗,并提問“水流是否以均勻的速度往下流”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讓學生進入上課狀態。緊接著的兩個探究問題進一步的深入課題,最后展示了古代的水鐘,擴展了知識層面。教師教態自然大方、熱情親切,富有感染力,能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小組探究參與度高。
李陽老師執教的是四年級《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這一課,通過一個簡單的課前回顧帶領學生清晰明了的復習了舊識,又與新課知識構建了連接。動手操作兩個模擬實驗“食道的工作”和“胃的工作”,體驗活動為孩子們的學習增添了興趣。李老師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再到真實的影像資料,再到立體模型,逐步揭開食物消化系統的秘密,用這些方法幫助孩子改變模糊認識和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引導孩子逐漸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孫麗麗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空氣和我們的生活》這一課,從圖片導入“從太空中觀察地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提問“在生活中從哪里可以找到空氣流動的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孫老師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連接,提問“無處不在的空氣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聯系?”,讓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感受到空氣的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最后通過問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孫菊環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我們關心天氣》這一課,從實際生活導入,語言親切熱情的提問“今天天氣怎么樣”“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天氣怎樣”,讓學生們迅速進入狀態,積極回答問題,體會天氣對生活的影響,從而揭題。讓學生通過對比“同一地點不同日期”和“同一日期不同地點”的圖片,進一步感受天氣的不同,整個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