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文如飲醇酒。酒,越釀越純;文,愈久愈香。”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從閱讀中找尋生活的真諦,從閱讀中發現生活的樂趣。近期,祥和小學毓秀讀書社開展了《教育寫作》專項讀書系列活動。
本次交流活動中,由李欣芬老師和張丹老師作為主發言人,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閱讀心得。兩位老師認真解讀了《教育寫作》第三章“教學案例:從實踐走向研究”和第四章“教育論文:轉識成智的專業表達”部分章節,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體會與收獲。
李欣芬老師主要從“思”和“行”兩個維度,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教學案例的思”這一方面主要從課堂教學片段、文本特征思維方式進行了分析;“教學案例的行”簡單概括了四點:主題清晰——既小又深,內容清晰——客觀真實,問題呈現——條理有序,分析概括——實在到位。最后,李老師根據一年級學生記憶力方面進行了案例研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實踐、創生理論。
張丹老師認為教師應當正視自身的“研究者”身份。教師們不僅是教育理論的學習者,更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研究者。教育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喚醒主體自覺,推動自己實現“研究”與“實踐”的雙向互動。更重要的是,教育寫作可以促進教師把教育教學經驗轉化為切實有效的研究成果,并讓其充分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
聽了兩位老師的發言,其他成員老師也深有體悟。老師們分組討論,有感而發,研討的氛圍特別濃厚。
數學組發言
王剛老師提到,教學案例是理念、實踐、反思于一體的教學事例。教學案例撰寫時要注意情境描述,在情境描述中要突出主要事件,既要描寫語言、行為,還要對人物內心進行刻畫。
朱鑫老師認為一個優秀的案例是在反復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中形成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我們帶著研究者的意識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在教學實踐中勇于嘗試,勤于思考,敏于行動,寫出精彩的教學案例。
朱彥穎老師認為在使用教材時,要潛心鉆研教材,當發現教材與學生的認知、生活之間有距離,可以基于現實的需要,基于學生的需要,對原有的教材進行適切處理,將原有的教材進行人本化處理,使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知識經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藝體組發言
黃健老師認為教學案例與論文的區別在于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孫運政老師認為教學案例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真實性案例—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2)疑難性—案例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
(3)典型性—案例必須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4)濃縮性—案例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5)啟發性—案例必須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并提供分析和反思。這些特征也對我們在撰寫教學案例時有著指導作用。
語文組發言
張雅楠老師先從論文寫作的角度出發,指出論文寫作應從實踐走向研究,在此過程中還應不斷反思。立足班級管理的角度,遵循心理學規律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這樣更有助于老師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的論文也有價值,有指導意義。
楊帆如老師認為在讀書思考中,可以找到對理論的微創新。教師不是理論的研究者,而是實踐者,實踐經驗就是教師的優勢。但因為一線教師缺乏上位的理論,所以平時要讀能支撐實踐的理論著作,提升學術素養,并且要關注論文寫作的“他者”角色,站在讀者角度思考文章的寫作脈絡。
王鈺瀅老師認為:無論是教育案例還是教育論文,都要秉持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念。“群眾”就是學生,學生是教師的寫作源泉,也是教師寫作的目的之一。同時,教育論文也應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結合當下的新話題、新形勢,以理性的思維去探索。
魏皓潔主任對各位老師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后,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
1.教學案例的背后要有理論的支撐,要透過教學行為發現教學本質性規律;
2.教學論文要結構化,各級標題和內容之間要有邏輯性;
3.作為教師,更應該扎根于實踐土壤,借由實踐的研究不斷推進規律的發現,由此形成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最初的教學主張。
同時,魏主任還指出,作為一名教師,要多讀書、多思考,用自己的閱讀帶動學生的閱讀,在讀書時秉持“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態度,用自己的反思來呈現讀書之效。
讀書使人的情感更細膩,舉止更優雅,氣質更深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非讀書所不能達也。親愛的小伙伴們,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走向“閱讀”那片美好而溫暖的圣域,且讀且思,且研且行。
文字:毓秀讀書社全體成員
編輯、圖片:張丹、朱彥穎
審核:魏皓潔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