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小海燕記者團“挺進大別山”冬令營全體營員在六安受到熱烈歡迎,冬令營采訪活動得到六安地委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專門為我們安排了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全國著名將軍縣金寨縣采訪參觀,黨史辦的領導告訴我們:金寨縣被稱為紅色金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將軍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發生了立夏節起義、六霍起義兩次大起義,成為鄂豫皖主要革命根據地,被稱為革命圣地之一,革命年代先后組建了11支主力紅軍隊伍,是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的主要發源地,是中國組建主力紅軍隊伍最多的縣,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之稱。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金寨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革命紅旗在這里始終不倒,高高飄揚。這里有許多革命歷史遺跡,紅色經典,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的極好教材,很值得小記者去參觀學習。
記者團冬令營采訪專車在大山里行駛,在盤山道上盤旋,在山林里徘徊,一路山清水秀,樹木蔥蔥,空氣新鮮,景色宜人,讓人心曠神怡。經過了大半天的行程,我們來到了令人神往的紅色金寨,開始了我們紅色尋覓之旅。
參觀金寨縣革命紀念館。金寨革命紀念館坐落在梅山鎮紅軍村,與烈士陵園、紀念碑,遙遙相望。紀念館為水泥框架結構,組合式建筑,占地面積8300多平方米,為二層木樓,館高14.1米,正面鑲嵌著鄧小平題寫的“金寨縣革命博物館”8個大字。大門兩面有8根大理石柱和16級花崗石臺階。館前有廣場、噴泉、魚池,假山重疊,四周松柏挺立。館后是回廓庭院,盆景花卉,四季常青。館內陳列以實物為主,突出地方特色。分為序廳、陳列館、開國將軍廳、省部級領導展區、革命烈士事跡陳列以及洪學智將軍陳列等六個部分。陳列文物400余件,圖片470余幅,繪畫、圖表50余幅,大型雕塑4座。展覽館展出了金寨旱期黨組織的創建和農民運動的興起;展出了著名的立夏節和六霍兩大起義,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創建的紅25軍和紅28軍的史實,這里是紅四方面軍的重要發源地;展出了金寨人民踴躍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史實;解放戰爭,皮定均成功掩護中原軍區突圍,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迎來全國解放。烈士陳列廳陳列著500余名縣團級和111位地師級以及8位省軍級烈士在內的11093名革命烈士名錄和著名烈士的畫像和事跡。展出的烈士事跡可歌可泣,感人至深,館內將軍廳,展出了洪學智、皮定均、徐立清、林維先、陳先瑞、肖全夫等金寨籍59位共和國將軍的戎馬生涯和人生風采。他們猶如這塊紅土地上升騰起來的59 顆璀璨奪目的星星,是老區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參觀立夏節起義舊址、紀念館。在舊址,老館長看到遠道而來的江蘇徐州小記者來參觀采訪,有些激動,他耐心地給我們講解:1929年春,六安地區黨員已發展到300余人,農協會組織普遍建立。由于革命活動頻繁,引起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警覺。不久,關王廟黨支部遭到破壞,支部書記被捕。縣委根據這一情況,5月2日至4日黨組織緊急召開會議,修訂起義計劃,決定改中秋節起義為立夏節起義。5月6日立夏節,周維炯以值星班長身份,宣布起義。與此同時,南溪、白沙河等地民團和農民暴動也獲得成功,活捉了反動團總楊晉階、豪紳羅維楚和反動分子周若發。革命起義武裝很快控制了松子關、長嶺關、伏山、揮旗山以東的整個商南地區。震撼海內的立夏節起義,在大別山中心區打響了向國民黨反動派進攻的第一槍,為開辟皖西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中國工農紅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立夏節起義紀念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故事,都令人難忘。這里是工農紅軍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第一槍的地方,這里是革命群眾向黑暗勢力宣戰的地方,這里是勞動人民敢于斗爭的地方,我們要不忘歷史,初心不改,銘記昨天,開創明天。
拜謁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山山埋忠骨,嶺嶺樹豐碑” 。無數英烈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小記者手捧花圈,緩步來到烈士陵園,在烈士紀念塔前,記者團舉行祭拜儀式,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默哀,舉起右手向烈士宣誓,在這里祭奠緬懷革命先烈。聽陵園負責人介紹,金寨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有六個部分組成即:革命烈士紀念塔、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金寨縣紅軍紀念堂、洪學智將軍紀念碑、紅軍烈士墓園、紅軍廣場。現已形成以烈士紀念塔為中心,融塔、館、堂、碑、墓、村為一體、具有山區特色的大型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塔高24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塔身正面鐫刻著劉伯承元帥親筆題寫的"燎原星火"四個鍍金大字。塔基正面鑲有漢白玉浮雕,烈士塔四周和臺階兩旁青松翠柏,四季常青,莊嚴肅穆。小記者在這里拜謁憑吊緬懷,寄托自己的哀思。深深懂得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的,要不忘初心牢記歷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是一次路途諸多險阻的進軍,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勝的進軍。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戰勝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先后越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礙,于1947年8月27日勝利到達大別山區。爾后,陳毅、粟裕大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三軍構成品字形,協同作戰,共同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大別山從此就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
金寨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從這里走出了206位省以上的領導干部,其中被授予將軍的就有59位。洪學智是唯一一位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現代化后勤保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皮定軍,是唯一一位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晉中”的將軍。徐立清曾在評定軍銜時:“讓級、讓銜、讓官”的三讓將軍,受到尊重。金寨縣南溪鎮是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一個雞叫狗叫聽三省地方,這個偏僻的小鎮出了14位將軍。
小記者挺進大別山,短短六天的活動當中,小記者們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何止是受到一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有位小記者說:“我想以后上農業大學,好好鉆研農業技術,畢業后到大別山來,為建設和開發這片熱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收獲的最高境界。是的,在他們生命的里程碑上將會留下大別山深深地印記,在他們的耳畔將會永遠想著遠山的呼喚。
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 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