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的日子里,小海燕在我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舉辦了“尋找抗日足跡夏令營,歷時20天,途經6省市,行程9000里。南線大江南北尋找新四軍:參觀沙家浜、雨花臺、30萬大屠殺紀念館;北線黃河兩岸尋找八路軍:盧溝橋、狼牙山、地道戰、白洋淀等抗戰紀念地20余處。尋訪革命現代戲《沙家浜》郭建光的原型人物夏光、阿慶嫂的原型人物陳二妹,電影《鐵道游擊隊》劉洪的原型人物劉金山、《小兵張嘎》嘎子的原型人物趙波、《平原游擊隊》李向陽的扮演者郭振清等抗戰英雄人物30多人次。活動中拍攝照片2000余張,錄音錄像20多盤,撰寫采訪各類稿件800余篇。被團中央授予“中國小記者優秀采訪團”,應邀赴北京在軍事博物館向老將軍匯報,在人民大會堂向國家領導人匯報。
紅色電影《小兵張嘎》60年代放映以來,小嘎子的形象成為幾代人記憶中的紅色經典,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嘎子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桿槍,身穿白褂子,光著小腳丫;只有13歲,卻擅游泳、會爬樹、能摔跤,還愛咬人。他機靈透頂、野氣逼人,他英勇頑強、愛憎分明,他敢闖敢說敢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著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那渾身嘎氣、純凈生動的八路軍小英雄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記憶猶新,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小記者團曾兩次飛向華北大平原,來到白洋淀,尋訪抗戰小英雄,電影《小兵張嘎》嘎子的原型人物趙波。
1995年7月中旬,在抗戰勝利50周年之際,徐州市小記者團北線黃河兩岸尋訪抗日足跡的小記者們,在白洋淀里尋找電影《小兵張嘎》的原型人物趙波。幾經周折,終于在白洋淀趙莊子村找到了電影《小兵張嘎》的原型人物趙波爺爺的家,可一打聽趙波爺爺被國家邀請參加“全國抗日游擊隊隊長座談會”去了,這讓小記者很失望,也很不甘心。為了彌補遺憾,小記者團采訪了他的兒子趙克志。
時隔三年以后,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53周年的日子里,1998年7月2日,小海燕記者團新“五團”的小記者們,第二次奔向晉察冀,又一次在白洋淀里尋訪小兵張嘎的原型人物趙波。這次尋訪要比上一次順利得多,首先是路熟了。記者團采訪專車到了白洋淀,小記者們又搭上快艇,直接奔向目的地,小兵張嘎的原型趙波爺爺的村莊——趙莊子村。小記者們邊觀賞白洋淀美麗的風景,邊想著怎樣采訪趙波爺爺,不到半小時順利到達趙莊子村。登上了岸,小記者們在“尋找抗日足跡”夏令營營旗和記者團團旗的帶領下,拐了兩個村巷,來到了大家盼望已久、孩子們心中的英雄趙波爺爺的家,輕輕敲開趙波爺爺的家大門,開門的正是小記者們要采訪的趙波爺爺。趙波爺爺見到孩子們,先是一愣后又高興,愣的是小記者來的很突然,這么熱的天來這么多孩子坐在哪里,沒有一點準備;高興的是,不遠千里江蘇省徐州市小記者兩次來家里專門采訪,真是高興。可問題來了,天氣這么熱,家里房子小,小小院子里沒有遮陽的地方,60名孩子在哪兒采訪?想來想去,只有隔壁小學校是最好的辦法。可學校又面臨放假,鑰匙找誰要?趙波爺爺靈機一動,把當年嘎子的盡頭拿出來了,迅速找鄰居到校長家里拿鑰匙,這邊和我們一起交談采訪事宜。老師說三年前我們小海燕記者團增來了幾十位小記者采訪您,可您去到外地參加“全國游擊隊大隊長座談會”去了,讓幾十位小記者很遺憾,時過三年我們記者團再次來拜訪您,終于見到您了,這讓小記者萬分高興。不一會兒學校教室鑰匙拿來了,趙波爺爺把我們帶到了小學校一所教室里,由于鄉村老教室沒有桌凳又狹小,假期教室停電顯得黑,小記者們只有席地而坐,60名小記者坐了滿滿一教室,趙波爺爺坐在前邊一個矮凳上。這時在細看看趙波老人,他個子不太高1.7米左右,瘦瘦的身材,左手戴著一塊老手表,拿著一把芭蕉扇子,長臉型黑黑頭發,高高的鼻梁,臉上架著一副黑眼睛。他上身穿著白背心,外套著藍色的紗布褂頭,下身穿著灰色長褲,卷在膝蓋上面,腳穿著一雙拖鞋,77歲的老人,仍顯得精神煥發,嘎氣十足,童心未眠。等大家坐好后,一位小記者主動站起來,端起了趙波爺爺的茶杯幽默地說:“嘎子爺爺您好,我是徐州小記者團的小記者,很高興見到您。您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也是我們心中的偶像,我們今天終于見到了小兵張嘎的您,這一杯茶是我代表小記者團敬您的,請你喝下。”這位小記者莫名其妙的敬茶,引起了小記者的笑聲和掌聲,把原來有些尷尬和生疏的場面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趙波爺爺也非常地高興,接過茶杯喝了兩下,放下茶杯他高興地說:“三年前是抗戰勝利50周年,我榮幸地到天津參加全國游擊隊大隊長會議。來家后我大兒子給我說徐州市小記者團來家里采訪,我當時就想徐州離白洋淀這么遠,來一次是不容易的,讓你們失望了。時隔三年你們記者團緊追不放,再次來我家采訪,謝謝你們這么遠再一次來采訪,家里條件不好,你們來的又急,沒有什么招待你們請你們原諒。另外一點我為你們這種精神所感動,你們記者團給我的報紙書籍我兒子都轉給我了,我都仔細看過了,你們小記者團不簡單哪,行程十萬余里路,都走過幾個長征了,到過全國許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采訪過許多紅色經典,拜訪過許多名人,受到過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我為您們所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你們大江南北尋訪新四軍,黃河兩岸尋訪八路軍,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歷史不會忘記,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希望你們懂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好好學習,立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強大,不能讓那些外國勢力在侵犯我們了,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就靠你們了。”趙波爺爺的開場白話音剛落,小記者坐不住了站起來問道:“趙波爺爺您好,我們最喜歡看電影《小兵張嘎》了,小嘎子既詼諧又幽默還富有童趣,在我們每個孩子心中的形象是難以磨滅的,趙爺爺您當時還小,為什么那樣痛恨打鬼子?”趙波爺爺開始很高興一提到日本他嚴肅起來:“小時候家里很窮,靠在白洋淀撈點魚蝦維持生活,日本侵略者到白洋淀后,到處無惡不作,燒殺搶掠,欺壓百姓,不得安寧。老人加重語氣說:“鬼子太壞太兇殘了,不打痛他們出不了心中的惡氣。我的一位小伙伴,他才十歲,日本兵見到他問他八路軍在什么地方,他不肯說,鬼子就用軍刀砍他的手指,問了十次不說砍掉了十根手指頭,最后把他喂了狼狗,沒有人性的東西,他才十歲呀,就像你們在座孩子的年齡。”趙波爺爺有些激動,說得咬牙切齒。老人接著又說:“日本鬼子搞無人村,我們這附近有個百余戶的村莊一天內就被殺的只剩下20戶,這塊美麗富饒的地方便成了“無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煙”的人間地獄。”講到這里趙爺爺眼圈有點發紅,越說越激動,趙爺爺哽咽了說不出話來。這時小記者站起來憤怒地說:“日本鬼子太可惡了,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趙爺爺小兵張嘎的形象深入人心,教育了幾代人。請問您趙爺爺您是怎樣參加游擊隊,走上革命道路的?”趙爺爺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回憶說:“我1922年出生在趙莊子村,那時家里很窮,從小就沒有上過學,祖祖輩輩靠打魚維持生活,那時就聽說共產黨好,共產黨為勞苦大眾謀利益,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所以我一心想著共產黨,想參加革命,參加解放軍。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了我們的祖國。1938年我16歲,我毅然報名參加了冀中軍分區白洋淀抗日武裝雁翎隊,我在雁翎隊既是偵查員又是游擊隊隊員,每次偵查都能準確無誤地把情報帶回來,情報準確,打鬼子就順利,由于作戰靈活勇敢,多次受到嘉獎,后來我榮幸地擔任了白洋淀雁翎隊第三任大隊長,在雁翎隊我的功績突出,八年抗戰期間我參加了70余次戰斗,活捉日偽軍100多人,繳獲鬼子步槍114支,機槍兩挺,手槍7支,日本軍刀一把,這把軍刀仍保留在軍事博物館。”“趙爺爺您真厲害,趙爺爺在電影里看您打鬼子機智勇敢,打的鬼子狼狽不堪,讓我們看了真過癮,趙爺爺電影里打鬼子情節與您現實打鬼子有什么區別嗎,請您給我們講講打鬼子的故事好不好?”一位小記者還沒等趙爺爺講完,就要聽趙爺爺講打鬼子的故事。趙爺爺哈哈一笑,自豪地說:“哎呀,打鬼子的故事太多了,我參加幾十場打鬼子的戰斗,應該說個個精彩。那我就給你們說兩個吧。首先說一下,把我們打鬼子的故事拍成電影,是從生活到藝術化了,實際上故事情節沒有改變。比如電影里嘎子最驚險的事跡是“單身誘敵”這一情節就是我做的。日本鬼子武器裝備精良的船只,他們依仗著速度快,裝備精良,火力猛等特點,在白洋淀里耀武揚威,裝腔作勢,無惡不作,干盡了壞事,老百姓苦不堪言,怎么辦?為了消滅鬼子,在1940年夏天的一天下午,太陽快要落山了,日寇駕駛者汽艇船正氣勢洶洶地在河道上橫沖直闖,這時我劃著一只小木船像打魚一樣,哼著小曲,逍遙自在地出現在鬼子視野里。鬼子發現了我后,只見鬼子的汽船立即加速馬力向我沖來,我不慌不忙端起機槍迎著快速駛來的汽船扣動扳機向日軍掃射,只見兩個日本兵應聲倒下,栽入河中,日軍見他們兩個兵倒下,頓時日軍機槍響起來,我迅速跳入河中不見了蹤影,我水性好,幾個猛子拐過幾個河汊,氣急敗壞的日本兵跟著開進河汊搜尋,不一會兒就把日軍引到了我游擊隊的埋伏圈,我游擊隊員早已做好準備,立即上前四處猛開火,打得日軍措手不及,狼狽逃竄,逃竄之敵也被游擊隊迅速消滅,這一仗打得很漂亮,很過癮,事后受到上級嘉獎。”趙爺爺機智勇敢打鬼子,引起了小記者的一片掌聲,趙爺爺端起茶杯喝了兩口,想了想又繼續說:“白洋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這得天獨厚的地形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自從鬼子橫行在這一帶,老百姓不得安寧,我們不甘心做亡國奴,就拿起打鳥的獵槍,打魚的魚叉,插著雁翎防止火藥打濕的大抬桿土炮,就組成雁翎隊和鬼子干,那時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打得鬼子魂不守舍,鬼子拿我沒辦法,稱我為‘鬼難拿’,高價要懸賞捉拿我,并貼出告示,捉住活的要官給中隊長,要錢懸賞兩千大洋,鬼子逃不出我的手心。回想最漂亮的一仗是在1943年的10月,住在天津的日本兵用100多只貨船,裝滿軍用物資,從天津運往白洋淀趙北口的碼頭,再從趙北口碼頭用汽車運往保定市,這是一批軍用物質相當重要,必須把它們截回來,為了準確無誤截獲這批軍火,我作為雁翎隊偵察員,在群眾的幫助下混進了趙北口碼頭,冒充農民裝卸工,我邊干邊觀察邊思考,把鬼子貨運船一切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牢牢記在心里,等待時機對付日軍。10月3日凌晨,雁翎隊根據我提供的詳細情況,悄悄埋伏在王家寨東邊的橫堰葦塘,日軍船隊過來了,大家靜悄悄躲在蘆葦蕩里,不一會兒日軍船隊鉆進了我們的埋伏圈,雁翎隊隊長暗號一響,全體游擊隊員出動,戰斗迅速打響,我和突擊隊里的突擊組如離鉉的箭,朝第一只日本指揮船沖過去,迅速拿下指揮官乖乖投降,100只船上的軍火全部繳獲,這次伏擊戰僅僅40分鐘結束,日軍防河大隊130名日偽軍全部被殲滅,繳獲了重機槍1挺,步槍110支,手槍10支,手榴彈8000多枚和大批糧食以及軍用物資。這次漂亮仗打得真過癮,很有影響,傳遍了白洋淀地區。我當年被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授予‘民兵抗日英雄稱號’”。”講到這里小記者又鼓起掌來。幾個男孩子呼叫著:“趙爺爺真厲害,趙爺爺你真棒!趙爺爺您打仗很勇敢,打得鬼子魂飛喪膽,我們很佩服。”“趙爺爺您認為這一生您最高興的事是什么?”一位小記者站起來發問。趙波爺爺驕傲地說:“我這一輩子最高興的是打了許多漂亮仗,消滅了許多鬼子。我最難忘最高興的還是1960年國慶節,我受毛主席之邀去北京中南海,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接見,并和毛主席一起合影留念,他老人家夸我是神槍手,還送給我一只半制動步槍呢。還有一件高興的事,那是前幾年的事了。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到白洋淀革命老區視察,他聽說我還健在,專門接見了我,贊揚我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立過汗馬功勞,為國家做過貢獻,是國家的功臣,這讓我十分感動,我這一輩子值了,國家給了我很多榮譽和待遇,我要感謝黨,感謝人民,感謝祖國。”趙爺爺越說越激動,掌聲更加熱烈。小記者又站起來說:“趙爺爺您這些打鬼子的故事是怎樣搬上銀幕的,又是怎樣發現的?”趙波爺爺接著說:“《小兵張嘎》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徐光耀先生,1958年,徐光耀先生在保定市農場勞動期間,經當地漁民認識了我,在接觸了半年的時間里,我給他講了許多打鬼子的經歷。兒時淘氣,上樹端鳥窩掏鳥蛋;參加雁翎隊利用打魚、打獵的本事去端鬼子的炮樓,打日本鬼子的運船隊,這些故事情節在徐光耀先生的小說《小兵張嘎》的故事中都有體現,不久小說發表在《河北文學》雜志上。1963年又被搬上銀幕,拍成了電影。他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群體,主人翁一身嘎氣,倔頭強腦卻又聰明勇敢,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長的環境和氛圍,成為幾代人記憶中的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小觀眾。故事通過藝術化了,更生動有趣。我感到我做的還不夠,也沒有這么優秀,我認為小嘎子代表了淳樸兒童的群體,小嘎子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英雄形象,他代表的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趙爺爺您講的真精彩,我們為您鼓掌、為您點贊、為你驕傲。
小海燕記者團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