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進學習方式變革,促進多學科“五育融合”體驗,豐富實踐載體,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現(xiàn)跨界賦能,銅山實驗小學適性課程部全體美術(shù)、音樂教師組織學生探究皮影戲項目化學習活動。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強兵。”皮影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要全面認識一項研究,學生需要認識研究的目的,研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可能影響,因此,音美組教師集思廣益,多次研討,分工合作,共同分析皮影戲潛在的相關學科,語文與皮影、美術(shù)與皮影、音樂與皮影、體育與皮影、編程與皮影、科學與皮影都有著密切的學科聯(lián)系。
暑假前,美術(shù)組教師在授課中浸潤皮影知識,將對之感興趣的學生集中建群,成立皮影戲項目化學習研究小組。暑假期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皮影之史”、“皮影之皮”、“皮影之戲”、“皮影之新”四個方向進行自主探究,教師根據(jù)不同的研究方向,輔助學生制定研究內(nèi)容、學習目標和研究周計劃。
整個學習過程延續(xù)到開學以后,學生由“皮影戲我來學”到“皮影戲我來畫”、由“皮影戲我來想”到“皮影戲我來演”,學生在探究中傳承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勞,在課程體驗中收獲知識架構(gòu),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在音樂老師指導下,學生將自己編寫的劇本,加入人物對話,加入故事矛盾,創(chuàng)編了《師徒四人取經(jīng)》、《三打白骨精》、《豬八戒背媳婦》三個劇目小故事,在二胡、古箏、手風琴、打擊樂器的配合下,學生們表演得繪聲繪色,小小非遺皮影表演過程中,學生們沉浸于濃濃的皮影氛圍,樂享其中。
皮影戲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到非遺傳統(tǒng)手藝創(chuàng)作的智慧,了解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絢麗多彩,通過不斷賦予非遺皮影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式,讓更多的學生知曉皮影,體驗皮影,愛上皮影。
銅山實驗小學適性課程部
撰稿:高珊
審稿: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