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股清泉,甘甜一顆疲勞的心靈;
書是一場春雨,滋潤一片荒蕪的靈魂;
書是一盞明燈,點亮一路前進的旅途。
書是人的精神糧食,是人的物質財富,
茫茫書海中,尋得一渡慰藉與前程。
為了提升房村鎮中心小學青年教師的閱讀知識能力和教學閱歷,給予青年教師相互學習和互相成長的空間,提高青年教師的人文素養,使得每位青年教師成長為擁有人文情懷、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學者型教師,養成閱讀和互相交流的習慣,積極營造濃郁的校園書香文化氛圍,房村鎮中心小學“芳華書院”之“悅雅書社”開展了教師讀書分享活動。
本次活動主要分享人為張璨老師,她此次分享的好書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的第二章內容《理解“理解”》。她說:““理解”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既有名詞意義也有動詞意義。理解是人在智力層面的建構活動,是人腦為了弄懂許多不同的知識片段而進行的抽象活動。”
張璨老師提出:“為什么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強調學生必須學會“理解”呢?”
學習的目的不過是了解或知道更多的事實,從而正確的運用。這個過程就需要理解,即需要洞察本質、目的、受眾、策略和手段。
換句話說,理解是關于知識遷移的。因為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通過理解一些關鍵的想法和策略,才可以在大腦里不斷輸入新的知識,并達到對這些知識的更深入的理解。
張璨老師認為,理解的基本達成就是遷移運用,舉一反三。
比如說通過學習幾篇經典童話,感受到其豐富的想象力,現在學生們已經知道了童話的特點,在下次學習童話的時候,就可以在文章中找充滿想象力的語段,進一步感受,加強童話這個題材的學習。或者說,學過浪漫主義詩人及其詩歌之后,能不能對比田園派的詩人呢,比如代表人物,作品風格,時代背景。找出他們的不同點,而不是直接去死記硬背不同點,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知識是在他腦海中生成的,這樣的理解更加深刻。
當在學習中學會了遷移運用和舉一反三之后,一切才能變得簡單起來。
接著,書社成員的教師們紛紛結合自己對本章的閱讀理解展開了討論。
朱曼老師提出了關于知道和理解之間的關系問題,指出理解是作為有意義的推斷;張倩老師認為理解是一種大概念,有些理解是全面的,有些理解則是更具體的;王啟娜老師對這一章的理解是,學生能夠做到明白是前提,理解是能力也是目標;王芳老師也提出,把具體情境中的理解,遷移到類似情境中的理解,能夠學以致用,這是學生理解知識的一種體現。李小曼老師、王嵐老師、王佩老師、王無憂老師等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從為什么要理解,理解的意義,理解的可遷移性,理解的證據等方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最后,社長郭亞麗老師總結,她說:“《理解“理解”》這一章節對我們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一直詢問學生“你聽懂了嗎?”我們以為只要我們講的足夠清楚,學生就會明白,只要我們講得足夠多,學生就是聽懂學會。
然而,“明白”不等同于“理解”,“明白”是“理解”中的一個子集,“明白”是前提,“理解”才是最終目的。我們要能夠從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理解判斷標準是什么?要看學生能否明智地、靈活地、創造性地利用所學的知識。
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酒。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本次讀書分享會不僅可以養成教師閱讀和相互交流的好習慣,形成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氛圍,還可以擴大教師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內容,使其成為知識淵博、涵養豐富的學者型教師,提升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將讀書所得運用于實踐,有效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此次活動,祝愿各位老師都能在教學生涯上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收獲!
撰稿:丁 磊
審稿:郭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