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教育數字化的教學實踐研究,進一步提升學校音美教研的準確性,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星光湖北路分校音美組利用智能研修平臺,進行了一場“智能研修平臺提高小學音美課堂實效性的研究”專題教研活動。
首先,就音樂教師黃晨晨執(zhí)教的生動有趣的公開課《賣報歌》,大家進行觀察智能分析報告為素材,進行了智能研修。
馮紅組長組織全體聽課老師進行了評課,各位老師積極發(fā)言,取長補短,受益匪淺。
黃晨晨:針對本課從《賣報歌》出發(fā),引導學生收集和欣賞聶耳的有關作品,使他們感受不同年代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同學們通過欣賞中國民族音樂,能夠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本節(jié)課是以探究為主的。首先,我和同學共同收集關于聶耳的資料,他的代表作及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是第一個探究學習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好地理解本課所選擇的音樂作品。其次,在如何演唱才能表達歌曲的感情中,我根據三段歌詞的含義所描繪的三幅畫,要求學生用恰當的唱法表達三段歌詞所包含的不同情感,這是第二個探究學習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聽、講、看、想能用強弱,描述性的詞語等分析歌曲,并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馮紅:本次《賣報歌》音樂課堂更加傾向于感受型和表現型課堂,學生行為占有率比教師行為占有率高,行為轉化率為39%,主要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高效的課堂是通過學生的感受歌曲和體驗歌曲,來讓學生更好的表現音樂。在開始階段,黃老師上課注重了學生的活動,增加引入趣味性,啟發(fā)學生積極感受,主動表現出來。
根據參與度分析發(fā)現,教師設置小組合作難易程度影響學生的參與度,要求完成的任務清晰易懂好上手,學生就能合作的參與度高一點。如果教師要求的難度高,學生就無從下手,參與度降低。所以教師后續(xù)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適合學生自身特長的表現內容,避免出現學生無法參與或參與度降低的情況。
王延婕: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創(chuàng)設合理、有趣的情景,利用豐富的圖片以及黃老師的充滿感情的語言去實現它。在這樣的情景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主動參與的意識。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歌聲演唱《賣報歌》,幫助學生了解解放前報童的苦難生活,教育學生熱愛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而努力學習。整體看來,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比較清晰,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也比較自然。學生能夠有興趣的、主動的去學習,能夠自然地、充滿感情的演唱歌由,還主動地來為歌曲進行了表演。最后,在完成了學習任務的情況下,黃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課堂成為他們才藝表演的舞臺,將學生的激情進一步調動了起來。
付彤:在這次研修中,我有幸聆聽了黃老師的《賣報歌》這節(jié)課,在這節(jié)課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這節(jié)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提倡學科綜合。教學形式多樣化,充分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黃老師教學設計巧妙,過程精確,以故事為主線,體現其音樂性。黃老師上課的過程充分利用了音樂語言去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在音樂引導中自然地進行學習。例如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音樂知識教學恰到好處;在音樂節(jié)奏教學環(huán)節(jié),巧妙結合音樂知識強、弱、漸強、漸弱等,引導學生識、記、運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既使課堂更加完整活躍,又增強了音樂性。讓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另外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表演,其樂無窮。一節(jié)課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師的教,還得看學生的學。在本節(jié)課中,黃老師設計了由學生自己組成表演隊、合唱隊來表演唱這首歌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樂世界。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如何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音美教育,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zhàn),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改善自身的不足。
此次專題教研活動,老師們對教育教學有了進一步認識,也有針對性帶動老師們共同教研,提高了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技術水平,為后期的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相信,持續(xù)讓教師們不斷成長,將所學所悟付諸教學,開拓音美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