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實驗小學“師說心語”系列讀書活動第九十七場讀書分享于2023年10月9日在學校報告廳開展。本次讀書活動由王逸涵老師分享,分享的閱讀書目是《思維可視化教學》。
王老師從內容簡介、為什么要實現思維可視化?如何在數學學科中實踐思維可視化?三個方面對本書進行解讀。
一、內容簡介
思維可視化,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思維工具把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變得具體、形象、可見。
二、為什么要實現思維可視化?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雖然在學習中獲得了很多問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往往不可見。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每個人都可以闡釋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推理過程,在互相學習中發現思考的“秘密”。
當學生從不同方面思考所學時,他們是在想辦法理解知識,轉化成自己所得。學會思考后獲得的不僅是一種技能,更多的是形成一種開放的態度,開放的思維又能帶動孩子用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去更多地思考,促進深度學習。
思維可視化讓學生在社會互動中發展思維。生活是一個大世界,教室是一個小世界,孩子在這個世界里相互接觸,彼此學習,從師生共同構建的教室文化中獲得思維發展。
培養思維需要讓思維可視化。我們可以說自己正在想什么,但沒法親眼看見大腦如何運作。孩子在還不能開口講話的時候,往往愛在墻上涂涂畫畫,這代表他們正在思考。長大后,他們可以將所思所想說出來或寫下來。采用思維可視化的手段能幫助他們改善和反思想法,提高學習能力,改善學習。
三、如何在數學學科中實踐思維可視化?
(一)操作表征
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真實的思考源自指尖上的智慧,如果將思維與操作割裂,那就會阻礙思維的發展。
在認識1毫米的教學中,借助多種學具,創設豐富的操作體驗活動:比如找一找、畫一畫 、捏一捏,再量一量、比一比,數一數,最后通過量一張撲克牌的厚度,感受還有比1毫米更短的長度,認識到產生更短的長度單位的需要。還可以創設一系列主題活動,在測量中了解所學的長度單位和所用工具的局限性,進而體會產生更長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學生在操作體驗中,不僅建立起對1毫米的正確認知,還幫助學生聯系已知與未知,進行結構化反思,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圖示表征
圖示表征如同導航,排除干擾,找尋路徑,直抵終點,在畫中找關系、找模型、找結構,使問題研究更明晰。
一年級常見的“小明和小麗之間有幾人”,這類問題對他們來說比較抽象,所以我們先請學生畫一畫,將自己的思考過程體現在畫里。接著,組織交流,通過在圖上標注已知信息,借助圖來明晰題意,突破“之間”一詞所指的范圍,理解所求的問題,學生將真實的思考過程用圖示呈現出來。部分學生到高年級時仍不會主動使用畫圖的方法,很大的原因是在低年級時沒有學會如何畫圖、讀圖、用圖。所以我們要注重“悟其漁識”,通過多次畫圖對比,將圖示表征的意義最大化、方法最簡化。
(三)語言表征,助力學習思考更深入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言中定起點,尋生長,顯缺漏,探本質,展素養。語言表征對思維的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助力學生學習思考更深入。
其實,語言表征不應局限于課上說,還可以延伸至課后說。課堂沒有充足的時間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所以經過課堂示范,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說理活動,學生也可以尋求教師、家長和伙伴的幫助,等到準備充分后再上傳視頻。這樣也為課上安靜、不敢發言、思維緩慢等各類學生提供了表達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幫助他們重拾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參與、積極思考,以此發展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敏銳性。
最后,王老師講到,這本書通過介紹如何運用思維流程,引導學生將內隱、模糊的思維外顯出來,我們也能清晰地捕捉學生思維的走向、過程,并采取有效措施助力學生學習真實發生。
個人簡介:王逸涵,現任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數學教師,尊重學生個性,用心引領學生成長。
讀書格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教育箴言: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撰稿:李秋忱
攝影:李秋忱
審核:薛娟
編輯:李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