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花飄香。在豐收的季節里,在希望的田野上......10月17日下午,徐州市關工委小海燕記者團總部主任陳曉、指導老師丁修武,銅山區利國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任良華、利國實驗小學校長田傳繼等老師組織帶領52名可愛的“小海燕”,在小海燕記者團團旗帶領下,走進利國鎮金滿家庭農場,在希望的田野上,參觀千畝稻田機割現場。
利國鎮金滿家庭農場場長李成禮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放下手中的農活,熱情地接待了大家,他向大家介紹說:“我是一個返鄉青年,多年在外地打工,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端穩中國人的飯碗,決定返鄉成立金滿家庭農場,在國家的政策支持,經過個人8年的努力奮斗,目前農場有上千畝耕地,十余臺各種機械,機械化達到了80%,有力保證糧食豐產豐收。農場每年為國家提供優質糧食三百多萬斤,年均收入在50萬元左右,農場帶動村民就業35人,建起了1800平米的倉儲烘干大棚,解決了糧食晾曬和儲存問題,農場就業人員穩定,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受到市、縣、鎮各級領導的肯定和關注。各級領導、專家非常關心農場的發展,經常到農場參觀考察,給予技術指導,資金支持,解決困難等,我被區授予十佳返鄉創業能人,明星種植大戶等稱號。副市長、區委書記龔維芳還親自為我頒獎,鼓勵我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小海燕”們迫不及待地走進豐收稻田,金黃金黃的稻田在陽光的照耀下,似乎是一幅巨大的彩色亮麗的油畫。稻田泛起陣陣金色的波浪,仿佛正彎著腰,微笑著向我們招手,歡迎我們的到來。茂盛的稻子緊緊挨著,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好一片豐收景象。李場長樂呵呵地告訴我們,這是高產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最新品種,畝產能達到2000多斤,你們看稻穗大,顆粒飽滿,栽種稠密,稻稈硬不容易倒伏,便于收割,產量高,這近百畝稻子,兩臺機器一上午就把它們拿下,你們來的正是時候,明天下午來恐怕看不到這種景象嘍。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來到收割現場,看到兩臺沃得牌收割機在一前一后隆隆作響,唱著歡歌正在來回穿梭緊張地工作著,收割機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吞進收割機的“嘴”里,又從“嘴”里突出顆粒飽滿,黃燦燦的稻谷。小記者們十分好奇,一會兒功夫就把一片稻田收割完,一車車收割好的飽滿稻谷拉進倉庫。稻田地里一派豐收繁忙景象,孩子們個個喜上眉梢。在收割機卸稻谷之時,小海燕們緊緊圍著收割機與司機師傅互動交流,叔叔這個機器的性能、多少馬力,一天能收割多少畝,你干幾年了、能收入多少等等,甚至有小記者爬上工作臺,學習操作要領,要親自操作體驗過把癮。在收割機前,在小海燕團旗下,小記者們排好了隊與李成禮場長,司機叔叔還有領導、校長、老師一起拍下了一張張珍貴的“全家福”。
看看稻田里打碎的稻桿,孩子們彎腰體驗一下,看看能不能撿到遺漏的稻穗,大家深挖細找,不一會大部分小記者手里都撿到了稻穗,聚在一起還顯得不少,看著撿來的稻穗,小時候掛在嘴邊的詩句,大家不禁脫口而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能浪費一粒糧食,這是勞動的汗水,這是勞動的收獲。在收割現場李場長接受采訪,與小記者親切互動,熱情交流,在倉儲烘干機旁,李場長向大家介紹烘干機的功能,操作要領,注意事項,都讓小記者受到教育和感動。孩子們說,他們是第一次走進這么大面積的稻田,親眼看到了收割機現場收割,也體會到農民種植糧食的辛勞,金秋稻田收割機的轟鳴聲,是對農民伯伯最好的鑒定。
徐州市關工委小海燕記者團總部主任陳曉說,在豐收的季節里,我們小海燕記者,來到金滿家庭農場參觀體驗,感受頗深,這里是新農村機械化的一個縮影,農場機械化達到了80%,我國的農業正在向著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希望我們要好好學習,掌握科技本領,將來為農業現代化、智能化做出貢獻。
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總部 陳曉 丁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