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推動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改革,精準把脈課堂教學,加強“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引領教師專業成長,銅山區長安路小學于上周持續開展“人人一節公開課”活動。
任夢嬌老師執教《精衛填海》。任老師先讓學生聯系已閱讀的神話故事,自然而然引入新課《精衛填海》,再聯系已有的閱讀經驗,交流對《精衛填海》這個故事的了解。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朗讀方法,如:點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充分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好停頓。其次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課文意思。接著引導學生加入想象,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最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神話故事神奇的想象和精衛勇敢、堅定、持之以恒等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充分打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補充故事細節,完善故事內容。
任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講解,并且引入了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使得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在讓學生理解課文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為主體,講解自己在理解課文時的難題再去解決更好。
王書聰老師執教《蟋蟀的住宅》。王老師聚焦蟋蟀修建過程,全面感知偉大。以課后題為依托,采用抓關鍵詞句→品析詞句→指導朗讀→表達感悟等方式,聯結蟋蟀圖片,使學生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工具是那樣的柔弱簡單。抓住有關時間的語句進行品讀,學生進一步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時間漫長,深入理解蟋蟀的住宅被稱為“偉大工程”的原因。體會作者把不易觀察的細小工具和細微動作,感受作者觀察時的細致入微。
課后教師們進行研討。王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暴露出的字音、句子朗讀、就題質疑時的“明知故問”、概括內容等問題,都能循循善誘地予以糾正和指導,使得學習目標的高效達成。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活動設計,采用了主問題的形式,意在落實課后習題。考慮到具體學情和課文的長度,建議王老師降低坡度,比如從關鍵問題為什么稱為偉大工程入手,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文中自主尋找答案,利于學生更好地閱讀思考,并學習概括的方法。體會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
丁怡君執教《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丁老師通過用本班學生跑步的情境激趣導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起學生探究欲望,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自主操作、交流算法、操作驗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能主動參與、深刻理解,使得學生們不僅關注外顯的計算方法,更關注內在的算理本質。教學中,丁老師沿著“問題情景—自主探究—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教學環節實施逐步達成教學目標。當學生發現計算長方形周長的三種方法時,只是對學生能找到這些不同的方法表示贊同,卻不急于對這些方法的好壞加以評定,而是讓學生繼續探索不同算法在不同情景下的優越性,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
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學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何求它們的周長,學生是有一定經驗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經驗基礎,怎樣讓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實現能力的提升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但是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無法選擇合適算法的問題,常常急于求出結果而選擇了復雜的算法,缺少了思考的過程。怎樣讓學生在不同的解決問題中選擇合適的算法,提升思維水平,是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亦有方,研亦有道。本次“人人一節公開課”活動的開展,為全體教師提供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教師們課堂教學管理水平。通過此次活動,相信長安路小學全體教師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更飽滿的熱誠,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本領,譜寫長小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