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職初教師參與“智能精準教研”,掌握基于數據診斷教學問題的方法,10月31日下午,徐州市泉星小學語文教研組開展職初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研討會。
四位年輕教師通過回看自己的錄播課并結合平臺數據,從課堂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推進、課堂教學評價等各方面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
石夢琪老師對自己執教的《j q x》一課進行自我剖析與反思。智能研修平臺的數據顯示,本節課教師行為占有率為46%,學生行為占有率為54%,行為轉化率Ch為45%,屬于對話型課堂,結合觀課老師點評評,石老師認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及學生互動等方面是本課的亮點,但拼音的書寫教學是需要改進的環節,可以結合孩子喜歡的書寫兒歌進行教學,讓孩子在兒歌中習得拼音書寫的相關要領。
胡雪純老師結合智能研修平臺的數據,對拼音單元《6. j q x》進行分析與反思。課堂中胡老師巧借手指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通過回看課堂錄像,結合平臺數據教師行為占有率為70%,學生行為占有率為30%,行為轉化率Ch為25%,胡老師發現,課堂中自己講授的時間過多,今后應該多設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馬歆老師結合智能研修平臺的數據,對《4.d t n l》一課的教學進行分析與反思。馬老師舉例區分“b d p”這一教學環節,教師試圖借助不同手勢區分這三個聲母,但由于教師示范的鏡面效果,加上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區分“左、右”方向,所以正確比劃對于孩子們就有難度。平臺的數據也顯示這一時段學生的表現度出現了低值。馬老師表示,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在“備學生”這一備課環節下功夫,爭取和孩子們共同呈現一個開放、對話、實踐、生長的有趣特色課堂。
任可老師的《7.z c s》一課,通過創設“小刺猬摘果子”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平臺數據,任老師細致地對數據中的曲線圖、點狀圖、柱狀圖進行了分析,并借助教學切片發現教學中的不足。
隨后張文娣老師結合智能研修平臺課堂數據分析,分享了對4位年輕教師錄播課的觀課感受,并借助教學切片,向老師們分析了平臺數據的影響因素。張老師認為,平臺的數據是對教師課堂的客觀數值分析,老師們仍需結合實際課堂,更客觀理性的對待數據,更好地助力個人成長。
最后,崔主任結合四位老師的智能研修分析數據和學生實際的課堂表現,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新樣態的積極探索與實踐給予肯定。崔主任指出,研修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教師們對信息化課堂的研究,助力了教師教研水平的提升,同時也為新教師搭建了一個鍛煉自己、展示才干、交流學習的平臺,希望年輕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智能研修平臺打磨課堂,并不斷加快個人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