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學校傳統文化育人的特色,充分發揮中小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走進校園,真正讓孩子們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11月9日,肖樓實驗小學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剪紙又稱刻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鄭集鎮文化站的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剪紙的種類和表現手法。剪紙的種類大致分為平面剪紙和立體剪紙兩大類,其中平面剪紙可分為單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幾個類別。剪紙的表現手法有:諧音法,象征法和文字表達。例如:蝴蝶象征美妙且真切的生死戀情;魚與“余”諧音,用來比喻人們生活的富足有余;“花好月圓”、“合家團圓”等對圓形作隱喻……
同學們對剪紙藝術非常喜愛,從最簡單的對稱折紙開始,逐步過渡到剪(刻)紙,先用練習稿練習刀法,經過這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們從零基礎到逐漸嘗試自己設計、創作剪紙作品,足以看出剪紙活動課給他們帶來的巨大變化。
毛筆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站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毛筆的悠久歷史及毛筆的種類:羊毫、狼毫、兼毫等,它們各有特點,講座干貨滿滿。一支新毛筆拿到后,怎樣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文化站老師一邊做著示范,一邊慢慢講解:用手指輕輕捻開筆頭:從筆尖處開始,捻到根部,全部散開。毛筆全部打開后,清除筆頭中的浮毛。浸泡新筆,用冷水或溫水,切忌用開水燙。泡完筆后,輕輕清洗筆頭,去除膠質。洗干凈后,將筆毫捋直捋順捋尖,懸掛起來。原來小小的“開筆”過程,還有這么多講究呢!
那毛筆的筆頭又是如何制作的呢?文化站老師講解了具體的過程,重點示范了“擇筆”過程。半成品毛筆筆頭自然散開,一手握住筆桿,一手拿著修理工具,迎著光線把沒有鋒穎的筆毛一一揀去,然后粘上膠水、用牙刷梳理把它定型。“同學們,這只是毛筆制作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程序,一支毛筆前前后后要經過120余道工序!”“120多個啊!”同學們大為驚嘆!真是一支毛筆功夫深啊!怪不得能與國粹、國術一起登上全球舞臺!同學們手握毛筆,感嘆毛筆文化的魅力,感受非遺文化之美。
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們走進中國傳統文化,了解非遺文化,將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植入孩子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