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助力精準課堂教學,不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效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11月21日上午,徐州市云苑路小學在智慧教室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 ”三度教研課堂展示活動。四年級語文組以“走進古人,品中華智慧”為切入口,通過對《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的三度磨課,以研促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魏群校長、張艷萍副校長及全體語文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
王秀云老師先通過對“戎”字的演變趣解,形象生動地對字的本源含義傳遞到同學們的腦海之中。接著進入文本學習。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實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文的聲音之美,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從詞到句,從句到文,結合注釋和生動的畫面,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語言和思維。課后四年級組教師針對一度教研課例積極研討改進措施。
二度教研課中,郭丹丹老師重點抓住人物感知,思辨人物言行,通過對三類人物所見相同,卻行為各異,分析人物的想法。學生通過演一演、說一說,再現王戎、諸小兒和人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具體直觀。“說李”說的是現象,“明理”明的是本質。從而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郭老師還通過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討論當下不同情境中的行為取舍與選擇,學習像王戎一樣做一個愛思考的人。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實現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落實。課后進行了二度教研,將問題再次進行研討,提出改進建議。
譚笑老師課前利用精準教學云平臺檢測孩子第一課時對字音、字形以及重點詞義的理解情況,課上有針對性地復習回顧。并針對爭議較大的“人問之”的“之”進行師生互動表演,幫助學生理解。新課教學從“吟”“演”“辨”三個環節展開,層層遞進,滲透思辨。圍繞“吟”,結合古文的特點開展多樣而有層次的學習活動,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第二板塊圍繞“演”落實教學重點與單元語文要素,設置了多個層級、多個角度的講演活動,在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機融入本冊第六單元語文要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心情”,使講述更加生動、具體。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導出王戎的思維過程,展現“聰明”的具體表現。最后一個板塊圍繞“辨”,引發學生對“物權”的思考,讓古代文學與現實生活對接、作業設計通過對同類文本的整合、比對,鼓勵在比對中理解“聰明”的不同表現形式,激發學生閱讀、思辨的興趣和動機。
展示課后,魏群校長和張艷萍副校長帶領全體語文教師開展觀課研討活動。
首先由譚笑老師就本節課分享自己的設計意圖、目標達成情況及反思,同組教師分別分享一度、二度教研的思考,或就本節課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議。孫楊老師認為,為什么王戎能知道路邊的李是苦李呢?兒童是最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教師便不失時機地引導大家思考。課堂上學生由“如果路邊的李子十分香甜可口,早就被大家摘光吃了,哪里還會因果實累累而把樹枝都折斷了”,推論出:因為沒人摘,所以是苦李。當然,這樣的過程呈現,還可以做得更深入細致一點。借助逆向思維,反向思考,可以從如果李子香甜可口,會有怎樣的遭遇入手作發散性思維:一是野獸在晚間會爭而食之;二是道上行人眾多,大家摘著吃,早就吃光了;三是當地村民更會摘著吃,即使吃不完,也會拿去賣……從而達到論據充分地完成推論:所以,這道旁李必是苦李。組織這樣的課堂討論,正是要借助這一閱讀焦點,深入展開思辨活動,以挑戰大腦,實現語文實踐與思維發展的同步推進。這也正是當下“課改”的指向所在:教育的目標在育人,育人的關鍵在育心,育心的重點在育腦。
其他各年級組老師從“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角度發表了自己觀看感受。三年級組冷文靜老師評價到:“課伊始,譚老師充分利用精準教學云平臺開展課前學情調研,根據調研數據反饋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切入本課難認的生字、難劃分的閱讀停頓等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一目了然。整堂課小組合作設計較多,緊扣“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引導孩子合作思考探究,有理有據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及理由?!绷昙墑Ⅺ惱蠋煂Ρ咎谜n給與肯定,并強調扎實學生思辨性閱讀訓練,對學生思辨性思維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接著,張校長結合新課標要求對譚老師的本節精品課做出評價,我們要通過思辨性閱讀,去拓展自己的校本課程,通過思辨性閱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思辨”出真知。
最后,魏校長從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本次教研課的總結。她指出,教師的教學方法策略要科學,并且要在孩子的身上有所體現。通過思辨性閱讀,讓每個孩子敢說、想說、真說。
教無涯,研無盡,研前有準備,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本次三度教研活動的開展不僅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所有的教師創設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圍。相信通過此次教研活動,老師們定會在日后的教學教研中繼續深入推動基于信息技術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革和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課程基地建設,讓每位教師和學生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