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得,研有所獲,教研活動是老師最好的成長平臺之一。為了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夯實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基本功,為我校青年老師作示范指導,為學校啟動本學期教研活動,“立足大單元,賦能新課堂”展示活動。
為了追尋更美的教育風景,為了心中那份教學熱忱。4月8日,柳新鎮馬樓小學周艷榮老師以《紙的發明》為例,進行了優質示范課,楊艷紅校長、王倩茜主任、史文杰主任,以及全體語文老師參與聽課。
課上,周艷榮老師緊扣單元主題——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一步步升華情感,讓學生記住的“蔡倫”的偉大,也明白了紙的重大意義。
“教而有研則深,研而有悟則進。”一堂好課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凝結著辛勤與汗水的磨課。課后,周艷榮老師先對自己本堂課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分享:
本單元是傳統文化主題,核心素養的目標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第9課是傳統節日文化,第10課是古代科技,第11課《趙州橋》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代表,而第12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則體現了古代繪畫的高超藝術。所以本課定的目標有二:
1)扣素養目標關于中心句的問題,即第四段,這個沒有難度,難度在于,怎樣利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刪減法)。
2)扣單元主題: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
所以,在本課第一課時的導入時,周老師是用各種類型各種用途的紙導入的,本課就立足于整個單元的主題導入,希望將學生帶入到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中去。回顧紙的發明發展過程,這是第一課時的梳理出來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解決了課后第二題,了解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傳承下來。
在語文研討活動上,楊艷紅校長分享了課上的一大亮點,即抓住動詞朗讀,特別是體現了一個練的過程。抓住動詞做動作,是讓孩子動一動,即提高興趣,也能有利于記憶過程。此外,抓住動詞寫一寫是勾連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周彥敏老師認為,第五節的處理是升華體現古代的中國制造對人類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受的民族自豪感,并結合拓展課后的選做和四大發明也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一路成長,一路修行。
供稿人:李晶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