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上午,銅山區何黃鄭馬沿湖片區朋輩團隊舉行第四次線上讀書分享活動。
本次讀書活動由馬坡鎮中心小學的李易恒老師陪伴大家,分享《不原諒也沒關系》這本書的第四章——療愈的進程。
本章分為三部分:療愈的階段、康復的跡象及從求生到茁壯。
第一部分:療愈的階段。
即從哀悼到遺棄抑郁,再到長期縮減批判者。但需注意,CPTSD的療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理解療愈是一個循序漸進、時進時退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個關于進步的描述的圖,我認為也同樣適用于療愈的過程。
而一如進步一般,我們取得大刀闊斧的成果固然讓人欣喜,細水長流的穩中向好也不失為不錯的趨勢,更多情況下二者皆非,會反反復復,時進時退,但這也是一種療愈的過程。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反而適得其反。
針對這種情況,書中介紹的應對措施有兩點:一是對自己有耐心。特別是在療愈初期,從簡單、易上手的自我療愈著手,更具操作性。首先應分辨自己是用愛還是用鞭子引導自己。應用愛的善意來對待自己,當習得對自己友好,縮減內在批判者后,幸存者自然而然會產生幫助和關懷自己的沖動。二是挑戰“全或無”的思維,追求進步而非完美,接受“療愈將持續終身”。作者將CPTSD與糖尿病作對比,與身體上的慢性病相比更好的一面是,我們會越來越善于閃回管理,逐漸變得更好。
第二部分:康復的跡象。
康復的跡象有幾個標志:1.在有效的療愈工作下情緒閃回次數不斷減少;2.內在批判者開始縮減,并不再主導心理;3.放松的能力逐漸增強,過度反應的減少。深層次的康復還體現為,越來越能在足夠安全的人際關系中放松,進階的康復意味著放棄根治情緒閃回的救贖幻想。
剛才我們提到的挑戰“全或無”思維,這種思維常讓幸存者錯誤、羞恥地認為自己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在一些情況下,幸存者往往會忽視一些減輕的或向好趨勢的康復跡象,如:
1. 4F反應的程度有所減輕;
2. 越來越能抵御內在批判者;
3. 更善用正念來應對閃回或內在批判者的攻擊;
4. 認為自己足夠好的頻率更高了;
5. 在第二章所列的發展停滯方面取得了進展;
6. 暴飲暴食或藥物使用有所減少;
7. 體驗到更多足夠好的人際關系;
8. 閃回的強度和痛苦程度有所減輕。
這些跡象都是在提醒幸存者的療愈信號,應予以重視,讓幸存者享受與不良情緒和平共處的寧靜。
第三部分:從求生到茁壯。
在進入療愈階段之前,我們可能覺得人生不過是為了求生而掙扎。然而,當療愈取得一定的進展時,我們便能體驗到重新茁壯成長的感覺。這部分又提到了療愈的過程可能并非一帆風順,存在反復、情緒閃回、很多人回復到藥療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情況,在求生與茁壯間不停切換。作者認為療愈的最好方法是重新喚起自我接納意識,重新承諾支持自己,無論處于這一維度的什么位置。
閃回與成長之痛也是有療愈意義的,但恢復充分的自我表達仍需要大量的練習。勇氣讓幸存者雖然仍感到恐懼,但卻能夠有力地采取行動,為自己提供自我支持、忍耐感受。隨著療愈的進展,我們需要學會忍耐這些感受,并且學會重新解釋這些感受的深層含義。一般來說,我們需要這樣的領悟:
“我感到害怕,但我已不像小時候那樣處于危險之中。”
“我感到內疚,不是因為我有錯,而是因為我曾因表達意見需要和喜好而被迫感到內疚。”
“我感到羞恥,是因為我的父母對于我做自己充滿了厭惡。如今我明白了他們是怎樣謀殺我的靈魂的,我要拒絕父母有毒的詛咒。我要用厭惡回應他們對我的羞辱,任何健康的成年人在看到家長輕蔑地欺負孩子或無情地忽視痛苦的孩子時,都會產生這種厭惡。”
終身療愈是一種重要的終身學習。有意識地去應對痛苦,并得到有效療愈的人,比一般大眾的情緒更敏銳。過往的經歷雖是黑暗的,但挺過黑暗后黎明的曙光會照亮溫暖自身。療愈中的另一線曙光是獲得更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再次回到一開始展示的“進步圖”。這幾種都是進步,也可視為療愈的過程階段,然而,更為深層的療愈是在痛苦中接納新的自我,逐漸變得強大。
值得警惕的是,不要陷入“別擔心,要開心”的情緒旋渦。隨著情緒智力的提高,我們對快樂的期望也會變得更加合理,這使我們能夠放下“永久的快樂”這個不切實際的療愈目標。畢竟,誰不是一次次吞下淚滴、拼回破碎的自己又繼續頑固地前行。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愿我們在遇到低谷時,也都能有勇氣做自己的英雄。明心見性,自在當下!
撰稿:李易恒
審稿:朱 彤
攝影:朱 彤、李易恒
PPT圖源:見各圖水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