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4月21日下午,東華小學四葉草孵化器全體成員參與了讀書交流會。伴著蒙蒙細雨,老師們共沐書香,洗滌心靈,感受書籍的魅力。
徐榮榮老師分享的是《互動教學能力實訓》。通過讀書,她明確了課堂中的互動是多種多樣的。師生互動,體現的是師生間的平等、民主,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而非“知識的傳授為本"。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大膽提問,組織學生積極投入對問題的共同探討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與空間,哪怕是打亂了課前的教學設計。因為學生提問的本身就是課堂的閃光點,教師就課堂實際情況要學會隨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就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提高尋疑、質疑、解疑的能力,學生在交流之中學會相互理解、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李妍雪老師通過讀《高效教師焦點解決取向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一書中,學習到做為教師要顛覆過往看待問題的視框,大幅減降對人性的弱點、失誤等一些缺點的強調,而是秉持正向性、整體性,重視從當事人的優勢、成功經驗等出發。
杜婷婷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是《教學反思能力實訓》這本書。我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教‘情感’,一個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熱愛孩子,忘我地工作,并從中體驗到奉獻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學而理性的設計、實施自己的教育,同時不斷地總結、提煉、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將教學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的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而在我們的教學中,一個教學片段、一堂課、一句話、一個動作等都能引起我們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簡單的過程,他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提升。只有深刻理解反思的過程與核心,把反思的方法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解決,才能逐步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孫明月老師分享了讀《課堂提問能力實訓》這本書的感受,她認為提問作為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交流最基本的途徑。針對教材內容和學情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有效提問更是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手段。
卓恩奇老師分享的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是我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通過閱讀,我對教學模式有更深的認識。首先有效備課。吃透教材,利用教材并合理拓展教材,讓教材親近學生,服務生活,從而保持教師自我處理教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新課標要求教師有效備課,把握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工具,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獲取,多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有意義的實踐性學習,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一起。四年級開展“做數學”活動,學生動手探究數字與信息,從生活中挖掘數字編碼的含義,比如身份證、高鐵票、特殊電話號碼等。學生自己去觀看,去探究,去揭秘數字奧秘。實踐操作很好地體現了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從教材中走出來,從生活中走進去,極大調動學生學數學積極性和探究數學的豐富情感體驗。
甄珍老師分享的是《打造兒童閱讀課堂》。這本書是由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秘書長郭曉瑩主編,29位閱讀教師合作完成的一本閱讀課程教案。本書以海峽兩岸優質的兒童文學作品為文本,由28位有著豐富閱讀推廣和一線教學經驗的閱讀名師設計整本書閱讀范例,致力于為教師和重視閱讀的家長讀者群提供實際的操作案例,幫助教師和家長引導孩子閱讀,讓孩子享受閱讀、增強閱讀能力、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朱虹老師為大家介紹的書籍是《可見的學習與思維教學》。教師對于學生的失敗,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引導他們換一種學習方式,多做練習和實踐,之后讓他們重新完成作業,并重新考試。老師要相信錯誤是重要的學習工具,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不要在學生第一次嘗試時就打分。引導學生,幫助他有新的方式學習,給他提供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失敗是一堂重要的人生課,面對失敗時,要建構機會,讓學生能夠反思、做出調整或改變,如此他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正如布魯納所說:“不要把成功和失敗當成獎賞或懲罰來體驗,而是當成信息來經歷。”
李夢亞老師閱讀《教學設計能力實訓》一書,感悟到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師用心設計出來的,心中有愛,心中裝著學生,這樣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讓我們為此目標而努力!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如何設計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吳璇老師分享的是藺素琴編著的《班主任勝任能力實訓》,這本書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培養良好的班集體的一些方法,例如確定集體的奮斗目標、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選拔班干部、有計劃的開展集體活動、做好事務性工作管理等,包括具體的主題班會和活動設計,都需要在后續的工作中去揣摩實踐,尋求適合自己和班級情況的方式。除此之外,無論是作為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需要尊重學生,注意表揚、批評等語言表達的技巧,要進行有效溝通和情感互動。
姚亞南老師分享的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論探究與實踐創新》一書。隨著大單元教學、學科育人等理念的提出,“情境”成為語文學科的高頻詞匯。其含義為教育者根據需要選取、創設的形神兼備、情景交融、師生共同活動其中的場景。而情境教育則要求教師以情為經,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情境的創設,拉近學科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深度學習開辟有效途徑。
讓我們在這生機勃勃的的春日里,帶上一本好書,開始教育生涯的心靈之旅,讓讀書之花盛開四季校園。讓我們在這生機勃勃的的春日里,帶上一本好書,開始教育生涯的心靈之旅,讓讀書之花盛開四季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