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讀書人——惠秋平
深度閱讀 深入幸福
閱讀不應該是一時一地的行為,也不應該是帶有功利性的行為,閱讀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淡然狀態(tài)。
說到閱讀,大家都覺得它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閱讀已經(jīng)成為“觸手可及”的事,各種閱讀APP、微信公眾號,都有文章推送,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閱讀”,但好像又什么也沒讀。那是因為這些“電子書”猶如流星,只能給我們帶來剎那間的“感同身受”,猶如浮光掠影一般,很難印刻在心里。因此這些淺顯的“閱讀”更像是瀏覽,可能很難厚植于內心深處。閱讀的真諦,更多源于“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不是簡單的讀很多書,也不是快速讀書,而是著眼當下,放眼未來,開闊視角,升級策略。如果說淺層閱讀追求的是記住知識和信息,那么深度閱讀則是追求“心智模式”的提升。徐捷在《深度閱讀》一書中對“深度閱讀”的方法做了生動的比喻:調動所知線索,更好地分析。把大概的思想比喻成“筋骨”,把內容的深意和更深刻的理解比作“血肉”,“筋骨”撐起整個體魄,“血肉”作為填充,從“筋骨”到“血肉”進行全面分析,才能弄清楚整個軀體的真實內涵與精神。“血肉”的飽滿程度取決于我們的閱讀質量,而閱讀的質量取決于閱讀次數(shù)、認真程度和理解程度。好的閱讀不僅獲得知識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促進“血肉”的豐滿,心智的提升。
今年暑假,惠老師拜讀了美國作家瑪麗·凱·里奇的《可見的學習與思維教學》。以前讀一本書最多只讀一遍,常常很快就忘記了書中所寫的內容。而這本書首先從書名吸引了她,平時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是抽象的,不可見的,所以很想從這本書中找到學習和思維的樣子。由于本書是英譯過來的,受中英思維差異的影響,一些翻譯的內容讀第一遍時一頭霧水,讀著讀著就開始退縮,雖然將就讀完了第一遍,留下的印象非常淺薄,只記得這個貫穿整本書的概念“成長型思維模式”,及其模糊的概念。開始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嘗試著放慢速度,從整體上、宏觀上梳理這本書的章節(jié),她獲得了更多的共鳴,受到了更多的啟發(fā)。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經(jīng)歷,她明白了智力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可以鍛煉并增長的.....
第三遍閱讀時她嘗試著將各章節(jié)聯(lián)系起來,梳理前因后果以及各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既然我們要秉持“成長型思維模式”,到底在學校、家庭和個人方面如何傳遞這種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從中受益,學生該怎么做,教師該怎樣引導學生了解自己賴以學習的寶貴的大腦,關注的面更寬廣——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并且把自己教育中的案例和書本中的觀點相互融合。由這本書,她想起了旅美教育學家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黃全愈博士是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長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的交流研究,素質教育在美國的形態(tài)在這本書中可見一斑。他們相信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具有獨立研究和獨立動手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在失敗中總結和學習。和這本書“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核心——相信所有的孩子付出努力、堅持不懈、受到激勵都能成功”,不謀而合。她想起班級中很多同學不敢回答問題,不敢討論,不敢展示,不想嘗試新事物,她曾經(jīng)試著和一些同學談心,才了解到他們大多都是因為怕自己出錯,被別人嘲笑。她告訴他們,既然是答案就有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之分。回答問題,就是為了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共同切磋,交流思想的過程。即使觀點不正確,這個錯誤的觀點也許對你的未來有幫助,而并非是自己的能力差。以后只要學生出現(xiàn)失敗的經(jīng)歷她總是想起這句話“慶祝失敗”,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還很長,失敗一定數(shù)不勝數(shù),不學點“征服失敗”的本領,怎么能扛得住這頑強的人生呢?
深度閱讀像一把顯微鏡,讓我們看得更細,細微之處見真知。
深度閱讀像一把望遠鏡,讓我們看得更遠,遠處有詩意。
“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分而散”。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多留一點時間停留在紙質書籍。越是信息繁雜、知識爆炸,我們就越要堅持深度閱讀,只有深度閱讀才能深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