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周一中午12:30,正是“爾雅書舍”活動進行時,這是針對《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海門新教育研究中心編著,許新海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前55頁展開研讀討論的第一次活動。
程琨老師認為,就目前讀到的幾個案例來說,書中所展現的“完美教室”概念,不僅為新教育作出了貢獻,其體現的價值取向更值得所有老師借鑒:完美教室是一付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
邢思老師通過閱讀展開反省,完美教室朝向完美,班級建設的細節都體現了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和教育。教室,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孩子的第二個家,而我們是否真正為孩子做過什么、是否存在更為兩全的形式,讓教室既能成為孩子樂于學習的動力之所,也能讓孩子在教室中獲得學習之外的更多成長呢?
盛明珠老師在語文課之外有一個發現,也許是天性使然,班級里大多數的孩子很喜歡畫畫,尤其是課外做手抄報、自制書簽這些可以發揮孩子特長的作業時,孩子們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由此,卜老師認為,正好可以借此研討機會,為自己所帶的班級締造完美教室找一些靈感。
李雪老師說,“完美教室”也并不是教室空間、維度、硬件上追求高端、完美才能稱為“完美教室”,正如朱永新所說,教室的“大小”取決于教師的氣度,因此,締造“完美教室”更需要教師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方方面面照顧周到,更需要教師付出真心和精力。
常夢然、馬巧利等老師也陸續發言,從書中案例出發,結合班級實際,表達了近一周來的讀書心得。
這個時代仍有真正讓我們感動的地方,英雄會打動人,故事也能打動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位用心為教育的老師、一間有故事的教室,一定會讓他們長大后,在回想這段平凡的讀書往事時被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