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沙包、跳皮筋、踢毽子……80后的你是否還記得那些在校園游戲中度過的青蔥歲月?那是比課堂和書本更讓我們興奮激動、心醉難忘的童年樂事。想象一下,兒時的我們,如果沒有這些游戲,我們的校園生活會是多么蒼白黯淡。
80后的我們對于傳統游戲非常熟悉,記憶非常深刻,童年的我們充滿了歡聲笑語。而今的孩子們熱衷于看電視,打電玩,刷手機,孩子們的這種開心無法讓他們在若干年后回憶起任何美好。
傳統游戲也是一種民族體育活動,陪伴了幾代人的幸福童年,不該在這一代孩子身上“失傳”。我們應該利用大課間將孩子“趕出門”玩游戲,在戶外活動中體會成長的快樂。
12月10日大課間,孩子們跑操結束后,一群孩子圍過來主動邀請我陪他們玩沙包,看著孩子們一臉的興奮和期待,我欣然應允。其它的孩子一看到我加入了他們玩沙包的陣營都紛紛過來圍觀。原本急著上樓想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可我突然意識到陪伴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幫助,幾個回合下來,汗流浹背,可我看著身邊這群孩子高興的樣子,我心里滿滿的欣慰。
游戲過后,我與孩子們近距離交談,孩子們分享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收獲,個個暢所欲言,他們把最喜歡吃的菜,最喜歡的課程,最喜歡的游戲都說給我聽,儼然把我當成他們最親密的“小伙伴”。
什么叫大事,什么叫小事,我認為在學校里,其它的都是小事,只有學生的事才是大事。無論是校長還是老師,我們應該懂得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生身上。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學生相處上,這樣才能更容易掌握孩子們的動向。
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必須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如此看來,把時間花在學生身上,與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得到疏導,問題孩子就少一些,這對學校管理來說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構建亦師亦友的關系才是我們做好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扎根單集農村教育一晃十年過去了,我還沒來得及做好心理準備,時光的年輪已將我從28歲帶到了39歲。即將不惑之年的我,總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永遠長不大,思想很單純的“孩子王”。因為喜歡孩子,所以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因為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所以才愛上了教育事業。
春風化雨,滋潤心田,愛無聲但有形。教育是一種潤物無聲地漸染,是一種春風化雨的感化。當我與孩子們在一起做游戲的時候,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親切有愛,也感受到了小學生活的絢麗多彩!在陪伴中,我們的言行舉止應該透露真誠,說孩子們內心需要的話,幫他們想該解決的問題,解他們不能解的憂。真誠對待學生,真心為學生著想,我們的陪伴自然就能得到學生的認同。
撰稿人:袁大金
審稿人:袁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