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這本書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我們尋常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個方面。即使中華民族經歷過近現代史上各種西方文化的充斥和本民族文化的懷疑,中國人民的內心深處還保留著對中國傳統禮法秩序的深厚感情。我們可以從《孟子》這本書中再找出一點往昔中國人民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大體的樣子。今日,房前程老師為墨淵閣書友會會員推薦《孟子》這本書。
中國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會對“君子”以禮相待,且不論其真實面目如何,到底不會到處宣揚自己是小人。那么要想成為“君子”,就要遵循“君子之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從很多方面,我都讀出唯心主義的味道。孟子對于君主想要稱霸問題的回答,對于他人各種不理解前人怪異舉動的解釋,都是由心出發,強調心中有仁有義就好。以仁義正心,行出來的就會是王政。就算不被人理解,也不用在意那些“小人”的眼光。對于此,我還是心存疑慮的。“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心”,我認為是對的。《圣經》中也說到:“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但是在行仁義的方法上,還是要有智慧才行。仁義和智慧不是因果關系,不能指望,只要心對了,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否則,便是做了壞的示范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完畢,就該注重家庭了。孟子的眼光不在小,他指出,要把對于家中老幼的關懷推而廣之。孝悌友愛,依禮而行,才能家和萬事興。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主張“以民為本”,可以說他較早發現了人民的力量。在孟子看來,治理國家是需要一套方法的。推行王政,“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對于君臣,“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主治理國家固然不易,賢才輔佐也是稀罕。中國封建歷史那么久,鼎盛有之,衰微有之,也不全是沒有按照孟子他老人家所吩咐的去做之錯。朝勢王權,素來紛雜風云,并不是愿景中的朦朧。
讀《孟子》,可以收獲很多獨到的為人處世的見解。至于其實如何,畢竟人各有不同,人生的精彩也是在此,遇見不同。在現代社會,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他人,就應該來之安之,只求無愧于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