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會上每位教師都分享讀書過程中的收獲、反思以及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并且向其他教師介紹一些自己的讀書體會,還可以把自己最得意的之處讀后感分享與大家。
孫敏老師分享的是賁友林老師的精華之作——《尋變賁友林“學為中心”數學課》,何為尋變?自己的課堂自己辯護,就是對自己的課堂進行關照和思考,以自己的立場全方位地解讀自己的實踐,與自己展開真實的對話,以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盲目與迷茫。而與自己同課異構則是為了尋變,不斷反思、比較、創新、嘗試。尋變是為了挑戰自己、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再認識和再創造。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更應該以名師為榜樣,重新認識數學教學,不斷鉆研與創造,反思與尋變,將“學為中心”更好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讓自己的數學教學充滿魅力!
張忠迪老師說《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是一本有趣而有意義的書,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全書中最為重要,是后續溝通的基礎。書中提出了幾個觀點,我非常贊同。1.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2.不要隨意批評和忠告3.不要忽視學生的情緒,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時,也要先接納學生的情緒,愿望并作出反應。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多從孩子的角度接納他們的情感,這樣才能引發孩子的共鳴,獲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陶梓欣老師分享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思索良久,李鎮西老師道出了教育的真性情,詮釋了一個教育者的無私奉獻,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搭建了一條老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
侯迎迎校長分享了《有效教學十講》:該書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為國家基礎教化課程改革的專家。這本書是他的關于課堂教學和校本探討的論文和報告結集而成。
看這本書,我對教學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英國文豪蕭伯納說:“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愿與大家共享我的收獲。本書第二章教學的生成性讀完感悟很深,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預設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反映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體現了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相輔相成。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追求高水平預設和精彩生成的結合。
每位教師把自己的讀書分享以筆記或其他的形式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