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課間時分、午休時光、延時服務課堂,徐州市解放路小學的一些孩子便來到校門口的假山前、教室門前的樹池旁,圍墻邊的竹林里、國旗臺附近的花壇邊,觀察各種蟲子,樂此不疲。
“學校不僅是同學們讀書、求知、成長的美好樂園,也是各種小動物棲息、生活的理想家園。校園中究竟有多少種蟲子?它們都是昆蟲嗎?生活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我們應當怎樣和它們和諧相處……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們的腦海中閃現。老師鼓勵我們走進天地大課堂,于是,我們開展了這項名為《校園中的‘昆蟲記’》的科學探究行動。”徐州市解放路小學三(3)班張洺暢同學說道。
二(7)班趙苡杉同學表示,這項活動在同學們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紛紛“參團”,并且明確了現場觀察、查閱資料、請教老師三種研究方法。“觀察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只有做到全面、細致、有順序,才能掌握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在小組研究中,要合理分工,各負其責,相互協作,敢于質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她說道。
張洺暢表示,現場觀察是這次探究行動中的重頭戲,他們先后觀察了土壤里、花草間、大樹上、池塘旁的小動物,發現并記錄了螞蟻、蝸牛、蜈蚣、蚯蚓、蝴蝶、蜜蜂、食蚜蠅、天牛、蚊子、馬陸、椿象、蜘蛛、蜂鳥鷹蛾等20種小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信息。其中,螞蟻、蜜蜂、蝴蝶等是昆蟲,馬陸、蜘蛛是節肢動物,蝸牛是軟體動物,蚯蚓是環節動物。
“在探究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同學們對不同的小動物喜好不同。對于小螞蟻、西瓜蟲等小動物,他們大多表現出濃濃的喜愛之情,經常把它們放在手心里、書桌上仔細觀察;而對于天牛、蜈蚣等有一定危險,對椿象、馬陸等長相不太好看的小動物大多避而遠之。”張洺暢說道。
二(8)班馮書雅同學表示,她在池塘旁邊的植物葉子上,看到一種長得像蜜蜂的小蟲子,頭上有觸角,胸部有翅膀,長著6條腿,很多同學都認為它就是正在吸食花蜜的小蜜蜂。“我走上前,發現這種蟲子原來只有一對翅膀,觸角只有四五毫米長,腹部細而扁,有黃黑色的斑紋,后足很細。而旁邊的一只蜜蜂長著兩對翅膀,觸角較長,腹部寬大,后足寬闊。我認為這種蟲子絕對不是蜜蜂。后來,查閱資料,揭開了謎底。張洺暢同學在課堂上對這種酷似蜜蜂的食蚜蠅進行了一番科普。”她說道。
“在這次行動中,有的同學鬧出了不少笑話,比如把蜘蛛誤認為是昆蟲,將豆娘和蜻蜓混為一談,認為蜂鳥鷹蛾是蜂鳥或者蜜蜂等等。希望老師和家長經常引導、鼓勵、帶領我們走進大自然,開展真實的探究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我們的科學素養。”趙苡杉笑著表示。
“孩子們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實踐,從教室走進大自然,關注生態環境,踐行生態理念,開展生動、自主、多樣的探究性學習,為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貢獻出少年的智慧和力量。希望他們堅定‘科技創新 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將來爭做‘大科學家’。”徐州市解放路小學張文強老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