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每天呼喊著"細節決定勝負"、"教學無小事,細致地方見真心",但真正做到細致入微。卻是鳳毛麟角。教學過程和環節,不外乎二個方面,一是學生陷入瑣事泥沼,無法自拔,對教學的本心也不斷喪失;二是教學工作遠離了一般生活的簡單瑣碎,而變成了搖動欲墜的高空樓閣。今日,張少可老師為大家推薦朱永通教授的書——《教育的細節》。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文字樸實、真摯,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有價值值得閱讀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這本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讓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產生種種共鳴,作者對我們教育一線中看似平常的現象的深度解讀讓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個1厘米的改變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變》這一章節時,前引中的這幾句話覺得說得特別好:堅持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厘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教育改革悠悠萬難,細思量,并非“頂層設計”不夠美妙亦非推廣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鏗鏘的改革步伐,幾無例外要止步于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常聽人說,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就改變自己。事實上,改變自己,也就間接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但改變自己,談何容易!
每個人都活在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里,對太多太快的改變,有平天生的恐懼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護的必然反應。所以,古人概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好在是“難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嘆之“難”,一則難在看見自已需要改變的地方,這需要自覺和反思;二則難在找到改變自已的恰當方式,這需要智慧和堅持。作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能在一地雞毛式的工作中,覺察到一個個看似很小的教育行為,可點滴積累并逐步成為難解的大問題,對于我個人只是努力去改變自己,期待今天邁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獲一片藍天。
《潤澤的座位》,讓我知道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在我們的目光之外成為“邊緣
人”“局外人”,應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基本素質一,個老師最難做到的事情,并非獲得多高的職稱、多大的榮譽,而是如何做到對人性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呵護,并幾十年如一日在“瑣細”的工作中為每一個孩子的未來累積美好的態度。有時候,評價一個教師是否是好教師,從他對待教室里那個“特殊座位”的態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來,因為作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學生微妙的心靈世界,則其與教育相隔的距離,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這或許就是細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