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煦煦校間照,書聲悠悠滿園浸。2.29日,徐州市銅山區鄭集實驗小學田莊校區“耕”讀書社第一組進行了“智慧分享 共同成長”活動。
本次活動由董春紅老師就如何閱讀書籍問題進行《學讀書 會讀書 愛讀書》的主題分享。
董春紅老師就《如何閱讀一本書》,從推薦理由、本書結構、分層閱讀、基礎閱讀-學習閱讀的四個階段、檢視閱讀-系統略讀六步驟、檢視閱讀-粗淺閱讀的妙處、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閱讀的四個層次、兩種讀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的最終目標——心智的成長進行了智慧分享。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范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群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書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艾德勒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咽。”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閱讀是分層次的,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閱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礎閱讀就相當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閱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并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第一層:基礎閱讀(初級閱讀、基本閱讀、初步閱讀)--小學階段完成,擺脫文盲狀態基礎閱讀能力(你能理解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第二層:檢視閱讀(系統化略讀)有限時間最好的完整閱讀法。通過這種閱讀,在很短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部分重點。比如平時讀一份報紙就是這種閱讀,只是獲取咨詢和消遣。(你能理解這本書在談什么?架構如何?包含哪些部分?哪一類的書?)
第三層:分析閱讀(全盤閱讀、完整閱讀、優質閱讀)無限時間最好的完整閱讀法,此層次的閱讀是追尋深度理解的閱讀。(你自己是如何理解這本書的)弗蘭西斯·培根曾說過:“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第四層:主題閱讀(比較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最主動,最花費力氣的閱讀法。
檢視閱讀-粗淺閱讀的妙處
檢視閱讀的規則是:請先粗讀。第一次面對一本難讀懂的書,從頭到尾先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我們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先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之處,遇見生字查字典,本來閱讀《莎士比亞》讓人愉快,可是被要求一個生字一個生字查,這種閱讀快樂就全被破壞了。略讀像拍照一樣,在很短時間內讓你對書有全景式認識,所以閱讀時一定要集中全部精神,否則無法進行檢視閱讀。你現在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深入一讀?屬于哪一類可備查?
不是每本書都值得精讀,但是一定有值得你認真閱讀的書。假如確定是一本值得你精讀的書,那么你就得掌握分析閱讀的方法。掌握分析閱讀才是真正的會讀書的人。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了解范圍:這本書談什么的?
1.規則一:學會給書分類。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越好
2.規則二:找到一本書的骨架。使用一個句子,或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3.規則三:為一本書擬定大綱。將書中的重點章節列舉出來,說明本書整體的架構
4.規則四:發現作者的意圖。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確定問題的組成主次或先后。
第二階段——理解內容: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 (判斷作者主旨)
5.規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6.規則六:將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7.規則七:從最重要句子關聯中設法架構本書的邏輯
8.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哪些解決了哪些沒解決
第三階段——批判思考:是真實的,有意義嗎?(公正地評價一本書)
9.規則九:不了解內容就沒有批評權。毛主席增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你說出“我同意”“我反對”或“我暫緩評論之前” 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這本書內容了”。
10.規則十: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11.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斷之前 都要找出理論依據。
主題閱讀是指讀者能用帶著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
一本好書并非一定要幫助你出人頭地,但一本好書肯定能增進你的閱讀技巧,最重要的是,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將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畢竟人間有許多問題是沒有完美解決方案的。
崇拜別人,不如塑造自己 改變,從閱讀開始——與大家共勉。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