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與抗爭:志如磐石,鑄魂育人,讓“奮斗”之風吹旺生命之火
我出生于江蘇省銅山縣汴塘鄉(現為銅山區汴塘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在我兩歲時父親病逝,我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極為清貧的日子。高考前三個月我患上了神經性頭痛,嚴重影響了復習備考,被錄取為一名師范??粕?。工作四年后,我參加了評優課比賽,先后獲得了校級、鄉鎮級、縣級初中、縣級高中、市級高中、省級高中等6個級別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因而被上級從一所鄉村初中調入侯集中學,再調到徐州市第一中學。任教徐州一中21年間,我兩次大病未愈堅持工作的事跡給師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2017年負責教務處工作,經常加夜班超負荷運轉,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醫生曾連續兩次下達病危通知單。記得在教《我國的政黨制度》這一課,當我分析多黨合作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時,一位同學突然發問:“老師,這種黨派合作不就是搞江湖義氣嗎?”面對學生“突然襲擊”,我稍作冷靜后用驚奇和贊賞的目光鼓勵學生,順勢在學生中引起討論并及時提醒:“什么是江湖義氣?持江湖義氣的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中講不講政策原則?”學生在合作學習后達成了共識——我國的政黨關系以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政治基礎,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因此,絕不是無原則的所謂“江湖義氣”。
面對學生的一句似乎干擾性問話,我順水推舟,既解開了政黨關系問題疑團,又強化了政黨關系基本內容,還培養了同學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一石三鳥”。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一些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動態生成資源,是可遇不可求、稍縱即逝的,學生的意見、質疑甚至牢騷話,都可能成為教學契機,教師應迅速捕捉、判斷,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和內容,這往往會收到始料不及的育人效果。
思政課往往被人們認為就是“講條條、背條條、考條條”的課,是教師演繹的“獨角戲”,枯燥乏味。為此,我把課堂反思習慣遷移到通過課題引領課改的方向上來。2004年以來,我借鑒相聲中故意抖包袱的藝術手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沖突問題情境,摸索出“課堂教學沖突教學法”,使我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2006年我主持了省教研室課題——新課程背景下互動高效教學體系構建,形成“五動”教學法,即“課前預習預設互動—創設情景引發互動—過程探究展開互動—知能提升深化互動—課后達標鞏固互動”。該教學法提高了效率,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探究、合作精神,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徐州市第一中學全面啟動學案教學,我率先進行了“基于學案的四段教學法”的課改,即“以案導學、查知學情—自主深化、創設環境—講點撥、注重提升—即練即評、遷移達成”。此教學法成為徐州市“學講計劃”的重要教法來源之一。
迄今我已主持過八項省部級課題,科研成果逐漸豐滿,個人在能力素養和專業發展上也實現了“五個跨越”:一是從初學歷??频酱T士;二是課堂教學從鄉村優質課評比第一名到江蘇省評優課一等獎;三是教育科研有百余篇省級以上論文發表,出版了《基于認同的思想政治課教育》等專著,多次獲江蘇省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四是專技職稱從中學13級教師到“二級教授”;五是專業榮譽從鄉村優秀教師到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教師生命的成長過程往往就是走出困境的一次次蛻變,生存的困厄與抗爭、教學的困惑與跨越、理想的困頓與拔節……蛻變是痛苦的,有艱難、有風險、有失敗,但這種蛻變更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期盼,由此讓人生變得愈加成熟與豐盈。
(供圖:張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