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師“最長遠的備課”。借著寒假這段黃金學習時間,房村鎮中心小學“悅雅”書社的老師們不斷充電,在2025年2月2日晚上,開展了一場精彩的寒假讀書分享活動。
本次活動由社長郭亞麗老師通過騰訊會議視頻主持,活動內容是共讀書目《活在課堂里》第五章的交流分享。
“‘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教師的課堂也不例外。對課堂的科學性的追求,是人類課堂的核心信念之一”。跟著王啟娜老師的分享,“悅雅”書社的老師們進入了第五章“科學的課堂”的閱讀,從“科學”的角度再一次學習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習真實的發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李教授在書中提到的幾個觀點深得老師們的認同,也讓老師們對科學課堂有了更為全面和清晰的理解。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信仰和追求,科學的課堂應該是以科學精神為魂,以科學思維為核,能喚起學生科學思維的課堂。
書中也提到了在順應新時代教學方式的“人機交互式學習”的例子。大家就“AI教師能否取代真人教師”進行了熱議,最終大家達成共識,無論是什么樣的交互合作方式都需要保持教師對教學機器的控制權,在人機交互中不斷展現和提升人自身的創造性。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老師們緊密結合書籍的精彩內容,對其具體內容進行細致剖析,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切身體會,深刻反思,相互交流分享閱讀后的思索與實踐心得,暢談了自己的感悟。
王嵐老師認為教師的工作確實需要很大的能量,需要不斷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向上的能量,身上有很重的責任。但如此之重的責任要如何實現,課堂是最好的載體,課堂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也是在成全教師的生命。
張璨老師認為科學的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的發展和學生生命的主動健康發展為核心,同時兼顧多元價值取向。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比如在教授古詩詞時,不能僅僅讓學生背誦記憶,還應引導他們感受詩詞中的情感、意境,培養審美情趣,提升人文素養。科學的教學目標要有科學依據,且可驗證、重復使用。而教學內容方面,科學的教學內容應系統化、結構化,且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科學的教學環節則要體現主體性、特殊性、關聯性和提升性。
最后,“悅雅”書社社長郭亞麗老師在讀書分享會中總結,“教育的根應深扎于科學的土壤中。”了解學生的過程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唯有努力適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思想的深度,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場在閱讀中成長,在分享中收獲,在交流中啟迪的閱讀盛宴讓老師們意猶未盡。閱讀的腳步永不停歇,“悅雅”書社的老師將繼續一起潛心閱讀,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滋養生命,讓閱讀與思考在教育教學中遇見最美的成長!
撰稿:王無憂
審稿:郭亞麗